第9章 宋辽大战(2 / 2)

大宋侠士 炎代码 1634 字 1个月前

宋军主力佯装不敌,且战且退,将辽军各路人马引入预设战场。当辽军五路人马失去联系时,宋军突然发起反击!

\"中军出击!\"主帅亲自率军,直取辽军主力。

经过一天激战,辽军再损两万余人,不得不全线撤退。

这场大战,宋军共歼敌五万余,自损两万,取得了自新政以来最大的胜利。

\"传令下去,\"主帅对将领们说,\"这次胜利,要归功于新政改革。没有这一年来的整军备战,我们不可能取得如此战果!\"

将领们都深以为然。这场大战,不仅打出了宋军的威风,更证明了新政改革的正确性。

而在汴梁城,当完整的战报送达,朝野震动。

辽军大营,耶律洪基面色铁青。

\"大帅,\"一位辽将说,\"这支宋军,确实与以往不同。他们的军纪、装备、战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耶律洪基点头:\"不错。看来宋人的新政,确实让他们的军队强大了。\"

就在这时,斥候来报:宋军主力正在向这边推进!

\"撤!\"耶律洪基当机立断,\"但要有序撤退,不能让宋军得寸进尺!\"

辽军开始有序撤退。但这次撤退,与以往的骄傲姿态大不相同。

宋军大营内,主帅正在研究战局。

\"将军,\"参军说,\"要不要趁胜追击?\"

主帅摇头:\"不可。辽军虽败,但还有五万精锐。我们虽胜,但也损耗不小。适可而止,才是上策。\"

他走到地图前:\"况且,这次胜利的意义,不在于多杀伤敌军,而在于证明我军的实力。让辽国知道,我大宋已经不是澶渊之盟那样可以随意欺凌的了!\"

正说着,斥候来报:辽军主力已经撤过幽州,但留下了精锐断后。

\"聪明,\"主帅赞道,\"耶律洪基果然是名将,知道该如何全身而退。\"

他立即下令:\"派轻骑跟踪监视,但不要贸然接战。让辽军体面地撤退。\"

一位年轻将领不解:\"为何要让他们体面撤退?\"

主帅解释:\"打仗不是儿戏。适当给对手留些颜面,反而更有利于日后的边境安定。\"

就这样,辽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撤出了宋境。这次大战,不仅改变了宋辽力量对比,更重要的是让辽国认识到:经过新政改革的宋军,已经今非昔比。

而在汴梁城,神宗皇帝看完战报,龙颜大悦。他转向王安石:\"卿家的新政,果然让我大宋强大了!\"

王安石却说:\"陛下,这才是开始。军队改革要持续推进,不能因为一时胜利就骄傲自满。\"

神宗点头:\"爱卿说得对。朕要让这支新军,成为真正能保卫大宋的钢铁长城!\"

边境上,主帅站在城头,望着辽军撤退的方向,陷入沉思。

熙宁四年冬,汴梁城。

沈括正在书房中研读边境战报。作为一位精通军事、科技的学者,他对这次大捷格外关注。

\"有趣,\"他提笔在书中记录,\"新政之效,于军中可见一斑。保甲之制得士,转运之法济军,皆为制胜之要。\"

正写着,一位故友来访:\"沈先生,听说您对新政颇有见地?\"

\"不敢,\"沈括放下笔,\"只是以道观之,王相公的新政确有其理。\"

他走到沙盘前,这是他新发明的军事沙盘,可以模拟地形战势:

\"你看,此次大捷,正是得益于新式武器的改良。我们改进了神臂弓的设计,增强了其威力;还改良了铁蒺藜的形状,使其更易伤马......\"

\"原来如此,\"故友恍然,\"难怪辽军骑兵吃了大亏。\"

沈括继续道:\"不仅是军器,新政在农田水利、天文历法等方面也有创新。比如......\"

他打开《梦溪笔谈》,指着其中关于农业改良的记载:

\"王相公推行的农田水利新法,与我们的技艺之学相符。土地经过合理规划,确实能提高产量。\"

\"那您认为新政......\"

\"新政虽有阵痛,但方向是对的,\"沈括说,\"任何改革都需要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创新。\"

他继续在随笔中写道:\"变法之道,当如观星测天,需有格物致知之心,更需有知行合一之志......\"

在这场大战结束后不久,年轻的沈括正在失意中离开汴梁。

虽然他为新政出过力,也为军改提供过建议,但在官场上却始终不得志。朝中的明争暗斗,让这位心系科学的才子感到厌倦。

\"不如远离官场,周游天下。\"沈括收拾行装,准备开始他的考察之旅。

他要记录下自己看到的一切:天文、地理、医药、数学、工艺......这些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

这些见闻,都将汇集成《梦溪笔谈》,成为一部传世之作。

而此时的沈括,正踏上他的求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