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的议论还在继续。
\"其实朝廷的本意不坏,\"一位读过书的老者说道,\"青苗法是想解决我们农户春耕缺钱的问题,均输法是想平抑物价......\"
\"可是......\"有人想反驳。
老者摆摆手:\"问题在于执行。那些基层官员,有的不懂政策,有的借机敛财。好政策就这样变了味。\"
正说着,一个商人模样的人走进来:\"说得对啊。就拿市易务来说,本来是想打击囤积居奇、调节物价,可是有些官员......\"
\"怎么了?\"
\"他们和一些大商人勾结,反而把价格抬得更高了,\"商人叹息,\"我们这些小本生意的,反而活不下去。\"
这时,茶馆外又传来喧哗声。
\"又出什么事了?\"
\"好像是发青苗钱了,\"有人探头看了看,\"可是......\"
\"可是什么?\"
\"听说这次利息降了,而且可以分期还。好像是朝廷接到了民间反映,做了调整。\"
茶馆里的人都议论起来。有人欢喜,有人忧虑,也有人将信将疑。
\"看来朝廷也知道之前太急了,\"那位读书人说,\"变法是好事,但确实要考虑民间的承受能力。\"
\"可不是嘛,\"掌柜插话,\"我听说连王安石大人也承认,有些政策需要调整。\"
正说着,一个年轻人匆匆跑进来:\"听说了吗?朝廷要派人下来体察民情,专门收集新发改革的问题!\"
饭馆里的人又议论开了。这一次,语气明显不同。
\"看来朝廷还是想为百姓做事的......\"
\"是啊,只要能听取民意,慢慢调整,或许......\"
窗外的春光依旧明媚。在这个变革的年代,新政带来的不仅有阵痛,也有希望。
而在汴梁城的朝堂上,关于如何调整新政的讨论,也正在进行。
正说着,一位老农站起来:\"我倒要说句公道话。青苗法刚开始时,确实帮了我们。去年春耕,要不是官府借给我们家钱,我家那几亩地怕是种不上。\"
\"对啊,\"另一个农户附和,\"以前向地主借钱,利息比这个还高。关键是基层官府执行时......\"
\"我听说朝廷已经在整顿那些贪官了,\"茶馆掌柜说,\"前天就抓了个收受贿赂的官员。\"
这时,一个商人模样的中年人开口:\"说起均输法,也不全是坏处。至少打击了那些囤积居奇的大商人。以前他们垄断市场,想涨价就涨价。\"
\"可不是,\"旁边有人点头,\"去年米价就稳定多了。\"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动静。一个年轻人跑进来:\"新告示贴出来了!朝廷调整了青苗法的还款期限,可以根据收成情况分期还了。\"
茶馆里的人都围着议论。
\"这就对了,\"那位读书人说,\"变法是大事,朝廷愿意听取民意,慢慢调整,总比一味强推要好。\"
\"我倒觉得王安石大人是真心为民,\"一个老农说,\"只是下面的官员不给力。\"
\"可不是嘛,\"掌柜接话,\"听说他自己也说过,新政要多听民间疾苦,及时调整。\"
窗外,微风拂过街巷。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新政虽然带来了一些困扰,但也确实解决了一些老问题。
而在汴梁城的朝堂上,王安石正在研究如何完善这些政策,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百姓。
\"其实啊,\"那位读书人总结道,\"变法是好事,关键是要循序渐进,多听民意。只要朝廷愿意调整,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茶馆里的人都点头称是。在这个充满希望与困惑的春天,他们期待着新政能够越来越完善,真正造福百姓。
而这,正是王安石变法最初的初衷。
就在这时,一位身着官服的中年人走进茶馆。众人认出这是本地一位基层官员,顿时噤声。
\"大家不必拘束,\"那官员说道,\"我是奉命来体察民情的。朝廷要求我们要实地了解新政在执行中的问题。\"
听他这么说,茶馆里的人渐渐放松下来。
\"大人,\"一位老农鼓起勇气说,\"青苗法的本意是好的,但有些基层官吏借机敛财......\"
\"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注意到了,\"官员认真记录,\"朝廷已经派出了御史,专门查处这类问题。\"
\"还有啊,\"一个商人说,\"均输法确实稳定了物价,但小商贩的生计也要考虑......\"
官员不住点头:\"这些意见我都会如实上报。王相公特意强调,新政要多听民意,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