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星辰全电动察打一体无人机(2 / 2)

而这个人工智能系统,正是之前陈晋花了50万科技的兑换的这款,所以整个工厂解决方案,去掉智能系统的价格后,只需花费30万科技点便可以拿下。

有了这个工厂解决方案后,他就可以让人按照图纸进行建造厂房,相关设备也可以找人生产,或者自己生产。

当然,这个过程没那快就是了。

将技术兑换完毕后,陈晋便继续查看起了剩下的3款技术。

第一款技术是人工智能系统-低级,这是一款在某个平行世界2046年的时间线中被研究出来的,它具备了初步的自主思考能力,差不多是人类4岁时的智力,所以它在研究出来后被赋予了低级的称号。

虽然只是低级的人工智能,但就因为具备了自主思考能力,所以它依然可以全面吊打目前所谓的大数据AI模型。

不仅如此,人工智能还支持多并发任务,可以同时完成数百个,甚至数千人个的工作。

因此,用它来当做工厂智能核心是再适合不过了。

看完人工智能系统后,陈晋便点开了中微子通信技术。

但他看了一眼后,emmm,表示完全看不懂...

这种技术和之前的反重力技术一样,超出了他目前的知识范围,要不是有系统灌输的话,估计把资料丢给他都不知道这个是用来做什么的,更别说将其做成产品了。

这个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于是果断眼前的技术说明划掉,看起了最后一个技术——浸式VR眼镜-微电波版。

按照上面的描述来看,这款眼镜的核心技术是来自于一家做义肢的公司,它本身的应用方向是让穿戴义肢的残疾人,可以更简便、更迅速、更精确有效的控制机械义肢,不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也不需要进行神经连接手术。

这样既减低了手术时遇到的风险,毕竟神经连接技术不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

所以,这家义肢研发公司便采用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微电波控制。

它通过一个专门用来收发微电波的装置,来接收你的脑电波,然后将脑电波转换成电信号传到中央处理单元,等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完电信号后,再将电信号转换成脑电波传到你的脑海中,完成整个信息的交流。

而且由于微电波携带的信息不多,所以处理转换数据时所需要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可以轻松的做到毫秒级的传输。

因此,这项技术被公布出来后,便迅速的火爆了整个平衡世界,无数的残疾人为之疯狂、

随着后来的技术迭代,这项技术被应用到了各行各业,而这款眼镜就是其中一个应用。

这款眼镜采用的是双模块设计,其中一个模块就是眼镜的本体,它虽然被叫做VR眼镜

但它整体造型并不像现在的VR眼镜这样,而且和普通的近视眼镜差不多。

只是镜架的腿部相较于普通的眼镜大了许多,估计是用来安装微电波收发装置,以及安装电池的。

另一个模块,则是这幅眼镜的中央处理模块了,受限于处理单元的性能问题,微型化的处理单元并不能完成微电波的转换工作。

而且同样受限于空间的大小,眼镜的续航也是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问题。

所以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工程师采用了处理单元和眼镜本体分离的方式。

眼镜负责安装微电波收发装置,以及其他传感器设备,像什么距离传感器、红外测距传感器、光线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感应传感器,图像观测传感器等等。

通过这些传感器的精密合作,可以让你实时的查看到自己想要的数据,比如你想要了解目前空气中的温湿度,只需要起一个念头,就可以在眼镜上查看到自己想要的数据了。

或者你想要你想要了解自己前面的美女的身高和身材数据,也同样的起一个念头,便可以直接了解到自己想要的数据。

当然,这些数据都是基于传感器的测算得出,并不保证百分百的准确。

而且这款眼镜并没有安装摄像头,也没有任何的数据记录措施,所以它是可以合法穿戴的,就算在公众场合穿戴也不必害怕。

毕竟没人知道你自己是怎样的想法不是?

不仅如此,这副眼镜采用的特殊的显示模式,通过特殊的角度显示到视网膜上,其他人想要通过眼镜侧面的缝隙观看镜片上显示的内容时,是根本看不到上面显示的信息的。

所以,这同样保证了眼镜使用者的隐私信息。

但这款眼镜也有它的不足,就是它携带的传感器由于采取微型化的设计,所以它能感应的范围只能局限于10米以内,超过这个距离就完全无效了。

不过这个不足对比它拥有的丰富玩法来说,也算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毕竟,10米的距离也不算近,已经足够满足绝大部分的使用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