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自身的努力还有家人的支持、学堂的帮助......
反正是吧啦吧啦的说了一大堆。
看的昭平都有些怀疑人生。
他很想给这屈黑扇两个大嘴巴子。
你到底在乱说什么呢!
我是这样想的吗?
这下好了!
整得全天下都要知道是他昭平的先见之明了。
项梁要是看到了,会如何作想?
昭平把报纸扔到一旁抬头望天。
他现在反而十分庆幸。
庆幸项伯现在不在他家。
而是去参加“探险集训”去了。
不然他就是有十张嘴,也解释不清楚了。
“希望项伯不要中途放弃啊!”
“听阳儿说,他们那个什么探险方士的培训十分艰苦。”
“很多人因为艰辛,在培训中半途而废了。”
昭平先是碎碎念了几句。
随后又开始头疼苦恼起来。
“可是此事终究是......哎!”
昭平深知。
此刻的昭家,已然处在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在外人眼中。
此刻的昭家科举第一。
乃是花团锦簇如日中天。
然而......事实上。
他们昭家稍有不慎,可能便会因此而覆灭。
他若是真的一心向秦。
那阳儿科举第一,那绝对是昭家的大喜事。
但是,他不是。
他甚至还是一个反贼。
然而,他的儿子昭阳如今却成为了咸阳城中的风云人物。
现在有着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昭家。
就像今天那大批登门之人。
不论是有心结交的,亦或是对他们生嫉妒的。
如果日后自己继续暗中为项梁做事......难保不会暴露。
他们昭家现在太惹人注目了!
暴露的风险,那是相当之高。
这也是为什么昭平不希望昭阳考上科举的原因。
他更希望做一个咸阳城内毫无存在感的贵族。
只有这样才方便传递情报。
这样的卧底才不引人注目,才不会有暴露之危!
而不是如今这样,成为咸阳城的焦点。
他虽然有心复楚。
但是他也不是蠢货......他绝对不会以牺牲自家性命的代价来复楚。
如果为了复楚,自己一家全部死绝了的话......就算日后成功复楚了又如何?
昭平是追忆的祖上荣光和强大的楚国。
但是......他的思想境界可还没有到达舍生取义这个地步。
而且......儿子昭阳如今取得的成就多少也有些让昭平心生动摇了。
如今的情况。
分明是在逼他做选择。
虽然这个选择,其实并不难选......
一边是忘掉祖上的荣光,老老实实做秦人的官员,前途坦荡。
一边是继续当楚人的卧底,稍有不慎就是家破人亡。
正常人,其实都知道该怎么选。
......
继续为项梁办事儿。
前途未卜且不说。
甚至还可能因为儿子昭阳的缘故,受到项梁的要挟。
授人以柄。
说不得哪天项梁认为自己叛变了,不再信任自己了。
放出消息拿出和自己往来的证据说昭氏一族乃是反贼。
那么昭家瞬间便会堕入万劫不复之地。
自己愿意去赌项梁继续信任自己吗?
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自己是项梁。
手下的卧底在咸阳混的比自己都还好。
在秦人那里可谓是一片坦途,无需反叛便可获得权势。
那自己还敢信任他吗?
他又还愿意继续为自己办事吗?
——
关在自己的房间里。
接连不断的饮了几杯酒后。
昭平总算是下定了决心。
只见其眼神闪烁。
口中低声喃喃道:
“为了我儿考虑,为了昭家考虑......也许我......也不是那么希望复楚了。”
在彻底做出决断之后,昭平瞬间轻松了不少。
虽然他心里知道,自己如今的选择乃是对楚国的背叛。
但是这又如何呢?
楚国?
反正都已经亡了好几年了......
投奔秦人的楚人,又不差自己这一个。
像那屈黑,可比自己还没骨气的多。
自己做到如今这一步,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也许......是上天都不愿意让我做反贼吧?
不然怎得自己处处提防。
一直小心谨慎。
想方设法的阻碍儿子昭阳参加科举。
但是他最终却依旧考到了科举第一?
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昭平认为。
这可能便是冥冥之中的定数,上天给予自己的指示!
“若是我儿在秦人这里功成名就,未必不算是另类的复楚呢?”
一个人在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之后。
便会开始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
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他的良心安定下来。
“不过,我还需得有一个投名状才能取信于秦人。”
“项伯......看来只有对不住你了啊。”
昭平显然是打算彻底和项梁划清界限了。
他已经开始谋划着如何出卖项伯了。
“不过,此事还需要从长计议。”
“确保能够保全我昭家,不影响我儿日后的仕途。”
——
就在昭平思索着如何彻底取信于秦人之时,家中的仆役来到他的门前。
“主人,报社的记者方士登门拜访!似乎打算采访一番。”
“是否依然闭门不见?”
昭平听后目光先是闪烁了一下。
随后郑重的道:
“这乃是仙术府名下的报社采访,而且我儿受益于仙术府,我如何能不见呢?”
“速速迎进门来,切不可怠慢。”
仆役听后连忙去将记者方士请了进来。
昭平则是暗自沉吟:我需得先表明立场,那么......便先从这采访开始吧!
没多久,那记者方士便被仆役带了进来。
对昭平进行采访。
采访关于科举之事。
——
面对方士的采访,昭平当即是侃侃而谈起来:
“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我直到来到了咸阳才知晓,才知道此言不虚啊!”
“我当初在楚地之时,吃的是粗粝淡饭,饮的是寡淡如水的酒水。”
“那时我还不觉得有什么。”
“而来到咸阳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美食美酒。”
“咸阳繁荣昌盛,远胜当年的郢都。”
“如此繁荣之地,才是我等的追求啊。”
“我当时便下定决心,一定要让阳儿考上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