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高兴的胡亥(2 / 2)

胡亥忽然感觉。

前途那是一片光明啊!

不被分封就不被分封呗!

分封有啥好的?

分封出去的那些地方。

哪里有咸阳繁华啊!

自己留在咸阳。

可以日日享用美食。

虽然自己考得差。

但是,父皇果然还是爱自己的啊!

让自己留在咸阳享福。

而且还把这个让人害怕的兄长送去西域那个鬼地方去了。

胡亥,此刻只觉得。

天晴了,雨停了。

自己的未来又行了!

故而胡亥看着扶苏离去的背影,那是忍不住的傻笑起来。

只希望长兄最好明天就离开咸阳!

大家再也不见!

——

淳于越府上。

扶苏在得知父亲对自己的安排之后。

喜忧参半的来到了自家敬爱的老师住处。

“老师弟子的成绩并没能达到您的预期,没能尽到弟子的职责。”

“还有幼弟也让老师您失望了。”

“扶苏愿意代替幼弟受罚。”

见到自家老师,扶苏当即开口请罪道。

他不是开玩笑。

他这是认真的。

虽然扶苏高兴于荣禄的进步。

但是在老师淳于越这里。

扶苏仍然认为是自己失职了,没能做到弟子该做的。

没能达到老师一开始的预期。

所以,肯定是他的不对。

特别是幼弟成绩。

太过糟糕以至于父皇竟然都没有公布其成绩!

可想而知,幼弟考得是得有多差。

同时,这也使得扶苏心里更加的难过。

心中对于老师淳于越,那是相当的愧疚。

淳于越听到扶苏的话语后。

则是暗自叹了一口气:

哎......

扶苏这孩子,真是太好了。

他绝对是一个好弟子......

老夫所有弟子里,最好的一个。

但是......也许真的该如陛下所说的那般。

让他去战场上历练一番。

——

随后,淳于越摇了摇头:

“公子无需如此,错不在你,公子你做的已经够好了。”

“公子荣禄的分数,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

“你已经达成为师的预期了。”

扶苏却并不这么认为:

“就算是这样,幼弟他终究是让老师您失望了。”

“甚至在众人面前丢了颜面,辱没了您当世大儒的名声。”

“想来定会有人以此来诋毁您!”

淳于越摸了摸自己的胡子:

有吗?

说起来......老夫成功让两位弟子都留在咸阳。

似乎在咸阳城里,已经名声大噪了吧!

而且,对于胡亥的水平。

淳于越还是早有预料的。

倒是真没觉得有啥丢人的。

自己才教了他一个月,又能教个啥出来呢?

大家只会觉得是......那赵高没教导好罢了。

和老夫有什么关系?

......淳于越没有意识到,他现在的脸皮是越来越厚了。

当然淳于越想归想,明面上还是一副淡然处之的表情:

“无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流言蜚语,对老夫而言不过是些许风霜罢了。”

扶苏听后,心中瞬间是生出一股敬意。

老师不愧是当世大儒。

心胸宽广无人能及!

不过扶苏依然是一副请罪的模样。

淳于越只得故作皱眉:

“为师既然已经说了错不在公子。”

“公子为何还要如此?”

“公子莫非没有把老夫当作师长吗?”

扶苏当即摇了摇头变回了平常稳重的模样。

淳于越暗自叹了口气:

这个傻徒弟,还是只吃老夫这一套。

看来确实需要历练历练啊!

虽然心中有万般不舍。

但是淳于越还是没有表露出来分毫。

甚至连提都没提扶苏西征之事。

然而。

淳于越不说。

不代表扶苏就不会讲了。

他今日来,除了请罪。

便是来和老师讲这西征之事的。

“老师,父皇对弟子的安排想必您也知晓了。”

“父命不可违。”

“扶苏日后,将难以再常伴恩师左右。”

“还请老师原谅。”

话语间既有着伤感,又有着坚定。

淳于越则是叹了一口气: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子你不必如此。”

扶苏点了点头,他知道老师是不想让自己说太多这种话。

“扶苏知晓父皇此举,是为了给扶苏一个机会。”

“是给扶苏证明自身所学的机会。”

“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儒学、为了老师。”

“扶苏都不会再让你们失望的。”

淳于越听后则是有些默然。

“除此之外,弟子还有一事拜托老师。”

“幼弟虽然顽劣,但是心性不坏。”

“看似厌烦和扶苏研习儒学,但是依然对扶苏敬重有加。”

“在这儒学一道上,天赋也是颇高。”

“甚至时常与扶苏辩论一番。”

“让扶苏亦有不小收获。”

“还望老师日后,严加管教。”

“未尝不是一杰出的儒生。”

“成为一名真正的君子。”

——

1君子远庖厨: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如今经常被误解。

比如有人时常以这句话来说强调男人不能做饭下厨。

毕竟“君子远庖厨”嘛!

故而写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准备略作解释一番。

其实这句话的本意是孟子认为:

君子对于禽兽。

在看到它们活着的时候活蹦欢跳的样子。

就不忍心看见它们死去。

在听到它们死亡前的悲鸣。

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

因此,君子应该将厨房安排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

以此,来保持自己的仁心和同情心。?

——

当然。

有些人知晓了这句话的原意之后。

仍然认为这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听不到就不杀了吗?

看不到就不吃了吗?

这岂不是一种伪君子?

实则不然。

这句话是孟子劝诫齐宣王之时所说的。

这个君子实际上是以君王的角度出发的。

如果君子,时常居住在厨房旁边。

见惯了杀生,听惯了禽兽的悲鸣。

那么只会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君王变得麻木不仁,不再对禽兽有任何的同情。

一种是变成圣母,不忍心看到杀生。

这两种情况都是危险的。

这里的禽兽,代指的其实是百姓。

君王见惯了生死,便会不在意百姓的生死。

彻底失去了对百姓的同理心。

君王若是过于仁慈,便会不忍心再让厨子杀生。

厨子若是不杀生,厨子又该如何生活呢?

就像某国曾经为了保护可爱的小动物,然后大规模猎杀狼群。

结果导致小动物泛滥,草原生态体系彻底崩溃。

又或是说对于那些该死的罪大恶极的人,只因为见不得他们死就不处死他们了吗?

所以,孟子强调的其实是保持同理心。

人不能太圣母,也不能太麻木不仁。

需得结合上下文来看,不宜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