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也来过自家的律法学堂。
但是拢共也就来了三次。
之后,便再也没来过了。
而其他的公子,只要来过一次。
可都是次次不落的。
听说这公子荣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仙术府里钻研仙术。
李斯本来还以为是嬴荣禄提前放弃科举了。
毕竟这公子荣禄的名声远扬。
贪吃、不学无术、打算拜厨子为师什么的......
没想到,竟然是这么个结果。
这让李斯那是颇为的郁闷。
他在监考诸公子的时候,便已经发现事情不妙了。
他身为监考官,自然可以看到考生的试卷。
他对于这科举考题,还是十分好奇的。
猜测自己能预测到多少考题。
然而,他在看公子们的试卷之时。
看到上面那些偏门奇葩的考题后,他整个人都不好了。
老脸忍不住的一红,有一种颜面扫地之感。
自己预测的,竟然一个都没考!
这些出题人,是和老夫有仇吗?
不过他多少也猜到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只得暗自捶胸顿足。
——
傍晚时分。
耗时一天的科举考试总算是结束了。
一批一批的贵族考生,有序的从考场内离场。
当然,他们大都垂头丧气的。
题都没答完!能高兴吗?
还有一些怒气冲冲的。
学的东西,都没考到可还行。
他们想去找那些科举学堂退钱!
但是最后还是忍住了。
廷尉李斯......
仆射淳于越......
算了。
惹不起,惹不起。
再这么说,这些科举学堂教导的方法都还是挺有用的。
就是在这考题预测上嘛,那是一点儿都没搭上边儿。
所以,他们最多也就在私下骂了两句。
不敢真的去闹事儿。
而一些真正有实力的人,自然还是答得很不错的。
他们不会真的只按照科举学堂的路线来准备。
就和此前的昭阳一样......全方面的学习。
不过,他们同样是有些无语于这考题之偏门。
——
仆射淳于越府上。
公子扶苏正在和自家老师淳于越讨论科举中的考题。
淳于越同样参与了监考。
可以说今日的科举。
整个咸阳的官员大都参与了监考。
在知道自己所预测的内容,那是一个都没考到后。
淳于越内心不免得有几分尴尬。
不过,他在自家弟子面前。
表面上还是要保持一副淡定模样。
“老师,这科举出题似乎太过于偏门了吧。”
“这样的考题,如何能够彰显我儒学的博大精深呢?”
“明明老师您所教导的内容,才是儒学的精髓啊。”
公子扶苏有些愤愤不平。
他倒是没有意识到自家老师正在悄悄尴尬。
在他看来,自家老师教的一点问题都没有。
淳于越听到扶苏的话后,暗自叹了一口气:
长公子,确实是一个好孩子啊。
就是这心思......太过纯粹了些,日后怕是会吃亏。
淳于越事后,也已经想通了为何考题会是这副模样。
显然是那群出题人,为了避嫌。
不过他现在想通了也没用。
这科举考都考完了......
淳于越保持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道:
“长公子,出题人之所以如此做其实是为了避免有舞弊之嫌疑。”
“倒是也合乎情理。”
“而且这么做,也算是颇为高明。”
“不知是何人想出来的。”
扶苏听后先是怔了怔,随后初步想明白了出题人的用意。
但是还是有些不解的道:
“老师就算如此,但是也不必全考这些偏门的内容吧?”
“太过极端了。”
淳于越摇了摇头:
“如果一个人连我儒家的这些偏门内容都掌握了。”
“那我儒家那些广为流传的内容他又岂会不了解呢?”
“这样的考题,既能避嫌又能起到考察之效。”
“确实颇为高明。”
“能把这些考题都作答出来的考生,想必儒学造诣不会低到哪里去。”
“长公子,这科举考试终究是为了选拔人才。”
“而非重点研究一门学说。”
“所以,如此出题实际上反而更符合陛下的心思。”
扶苏听后不由得沉默了良久,而后点了点头:
“原来如此,是弟子思虑不周了。”
扶苏终究还是把这科举,当作了一种探讨学识的途径了。
然而这东西本质上只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工具罢了。
怎么样才能够选拔出更好的人才,才是科举所需要注意的。
至于学习性?探讨性?
显然不是科举考试的第一要务。
要探讨儒学,自己私下探讨不就行了。
淳于越微微点了点头,随后问道:
“今日最后的策论一题,公子是如何作答的?”
扶苏当即将自己的“以礼治国,平天下”、“如何重回尧舜之治”的作答内容讲了出来。
淳于越听后微微点头:
“不错,公子所言倒是言之有物,并非是空空而谈。”
“深得儒学精髓。”
随后,又暗自叹了一口气:
可惜陛下似乎并不喜欢这一套理论。
虽然淳于越很满意扶苏的答案,但是这公子的试卷。
终究是由陛下来评判。
至于陛下的态度...是什么?
淳于越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那关于仙术的意义呢?”淳于越继续问道。
扶苏回忆了一下:
“发展仙术的意义在弟子看来,其实在于能够造福天下苍生。”
“符合我儒家的「民贵君轻」的思想。”
“弟子认为,应当主要发展那些利民的仙术来善待天下百姓。”
“只要百姓富足,天下自然便会稳定。”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我大秦亦可重回尧舜之治。”
淳于越听后点了点头,这个作答倒是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自家弟子没有一味强调以礼来约束。
也算是见解独到了。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话虽然是管子所言,但是放在儒家学说上也并不矛盾。
看来此次科举作答,公子应该还是十拿九稳的。
淳于越捋了捋胡须,暗自想到。
“希望陛下,能够尽早改变思想回心转意。”
“一味以法治国,不可取啊。”
——
科举考试了,最高兴的人不是一众考生。
而是某位被关了两个月的出题人。
......
柱下史张苍府上。
时隔两月。
张苍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中。
“黎姬!黎姬!”
这是张苍那那位刚刚产子的小妾。
“快,奶水!”
黎姬则是有些为难的道:
“夫君你这一去足足两月有余。”
“妾身前几日已经断奶了啊。”
张苍听后......忽然很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