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君臣相见(二)(1 / 2)

处于王朝末期的大明,患上了以往王朝到末期固有的通病,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破产。

大明对于士绅又有优待政策,这些被兼并到士绅手中的土地,往往又能逃避赋税。

宗室和士绅占据了大量土地,自然减少了大明已有的税田,减少了大明的财政收入。

大明工商业其实很发达,可要命的是,发达的工商业却收不上多少税来,往往想从这方面入手,经济繁荣的江南士绅就会群起攻之。

要命的是,江南士绅一直把控着北京的朝政,朝廷想从这里收税的难度可想而知。

而大明末期,极端的气候,关内四处揭竿而起,关外外虏虎视眈眈,无论是弥内还是攘外都需要大量钱财,财政无钱,只能加征三饷,加征之后,农民处境更难,生活不下去,只能揭竿而起。

极端的气候,连连大灾,灾后朝廷无钱赈济,百姓生存不下去,也只有揭竿而起。

一切仿佛陷入了一个死亡旋涡一样,根本无解。

提到钱,崇祯自然伤感,但是他为了挽救大明,自然不愿意放弃任何的机会,他试探地道:“朕想重用李卿,李卿可有什么办法,练此精兵三万,为国筑藩篱。”

李俊业彪悍的战功摆在那里,很容易成为崇祯的希望。

李俊业赶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审慎的想了想后道:“练兵先得有饷,无饷自然无兵。”

“这是自然!”崇祯听后,颇为失望,有点垂头丧气。

李俊业见此,颇有点同情,这毕竟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八的青年,但是肩负的责任太大,他十六岁登基,在东林的忽悠下,干掉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结果辽东局势,瞬间不可收拾。

“陛下,若是想让臣练三万精兵,未必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为了凑集足够的军饷,陛下应能许臣三件事。”

“这两件究竟是何事?李卿快快讲来。”崇祯仿佛像是一个垂死之人,忽然抓住了救命稻草,欣喜若狂。

李俊业郑重地说道:“第一,重开海禁,设登州为贸易港,登州贸易所得,为臣练兵之饷。”

大明一直施行的是海禁政策,但在明中期,也有隆庆开关,选福建月港为贸易港,然纵使如此,但对当时唯一的合法海贸也是打压状态,制定了种种限制。

到了明朝末期,随着西方势力染指南洋和东南沿海,明朝国力的衰败,于西洋势力争锋力不从心,对于明军海商走私也开始无法强力制止,所以在崇祯六年,崇祯干脆将月港给关了。

有了月港这个先例,崇祯自然明白在海贸中能够收税,但当初月港的税收最高峰时也不过几万两而已,到他兄弟俩的时候,所收之税已经是寥寥,聊胜无余,所以索性就把他给关了。

而今李俊业又提出重开海贸,崇祯不禁有点狐疑,“李卿,光是设登州为贸易港,你确定你能收到足够的养兵之饷吗?”

而今正是西洋的大航海时代,拥有大明唯一的贸易港,对于李俊业来说无疑是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金矿。

如果能在登州设港,假以时日,别说三万大军了,李俊业能够组建一支无敌军团和一支纵横大洋的无敌舰队。

两人眼光不同,注定了思考点不同,对于崇祯和满朝朝臣来说,自然看不到遥远的大洋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