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他深知漕帮的问题由来已久,确实需要加以整治,但忠顺王此举也确实有些操之过急,引发了不必要的麻烦。他看着朝堂上争吵不休的大臣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皇帝的沉默让朝堂上的气氛愈发凝重,御史大夫见皇帝没有处置忠顺王的意思,心中暗忖,绝不能让此事就这般轻描淡写揭过,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御史大夫再度出班,手持奏疏,言辞恳切地求皇帝处置赵轩。他清了清嗓子,高声奏道:“陛下,忠勇伯赵轩,身为朝廷重臣,当日伴忠顺王出行,却未能尽劝阻之责。漕帮一事,本可另有缓和之法,他却任由忠顺王大开杀戒,致金陵城内生灵涂炭,如此惨剧,他难辞其咎。臣恳请陛下,撤销其忠勇伯爵位,将他贬为庶民,以正朝纲,以抚民心。”说罢,伏地叩首,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镇国公一直静听众人言辞,见形势对赵轩愈发不利,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臣愿为忠勇伯赵轩说几句公道话。当日情形,臣亦有所耳闻。漕帮之患由来已久,其在金陵一带作威作福,肆意截留漕粮,致前线将士军需时有短缺,更有甚者,与江湖匪类勾结,妄图扰乱地方治安,危及社稷安稳。忠顺王决意整治,实乃顺应大势。”
镇国公微微顿了顿,目光扫向众人,接着道:“赵轩伴忠顺王出行,其间多次委婉进谏,望王爷斟酌缓急、周全行事,怎奈王爷剿匪心切,未全然采纳。但赵轩已尽臣下本分,臣可担保。且赵轩才能卓越,这些年为朝廷诸多事务劳心劳力,屡立战功,于国有大益。如今若仅因未能劝阻成功,便要将他贬为庶民,撤销爵位,实乃朝廷之憾。”
“陛下圣明,臣有一建议,既有人对赵轩有异议,不妨让他去往南疆驻守操练新军,以防蛮族。南疆之地,蛮族时有侵扰,正需能臣干将。赵轩才干出众,必能整肃军威,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护我边疆安宁,既让他戴罪立功,又可彰显陛下用人不疑,恩威并施,还望陛下斟酌。”说罢,镇国公伏地叩首,静待皇帝定夺。
宣帝听了镇国公的话,神情不变,脑海中却浮现出那张酷似赵嫣的脸庞,眉头微微一皱,事情总要解决,问罪忠顺王,宣帝自是不肯,不过赵轩嘛…南疆那里有南安郡王驻守,自己便放个人过去,就当是制衡吧,只是地方得好好斟酌,兵力同样如此。
“准奏,着兵部挑选地方,另抽选三千新兵,交给忠勇伯,在元宵节后,去往南疆。”宣帝拍板说道。
兵部尚书连忙接旨,而御史大夫见虽没伤到忠顺王,但是从京城弄出去一个武将也算成功,因此不再说话,而镇国公更是心中暗喜,终于完成了那人的嘱托。
“另外,江南那里,接连有刺客行刺,传旨王子腾,朕准他先斩后奏之权,朕要一个太平的江南!”
宣帝的话音一落,文官们全都炸开了,如此一来江南不知有多少人将会命丧黄泉。此刻,他们也顾不得派系之争,纷纷出班恳请宣帝收回成命,宣帝不允,直接下朝了。
出身江南的文官们一看,连忙向家中赶去,他们必须给家人去信,叮嘱他们安分守己,不然便是大祸临头,同时心中暗骂那些刺客,真真是害死大家了。
相比朝堂的气氛紧张,玉虚宫内则是一派祥和,太上皇刚刚做完早课,正在服用仙丹,这仙丹可是混合了多种名贵药材,配合朱砂练成,整体通红,只见太上皇拿起丹药,放入嘴中用水送服,不一会儿他便满脸通红,露出极其享受的表情。
“圣人,前朝来信,忠顺王在金陵遇刺,屠灭漕帮。”太上皇的贴身太监走进玉虚宫轻声说道。
听了太监的话,太上皇眉头一皱“派人去江南,告诉他安分一点,不然朕也保不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