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刘瑜、刘珩、刘璟三位皇子也列席旁听。
不过,为了避免三位皇子互别苗头,搞个三龙夺嫡什么的,把这边的大崋搞乱了,刘升已经正式下旨,立年纪最长的刘瑜李香云所生第一个儿子为此处大崋之太子。
至于刘珩、刘璟,可以选择从军或从政,积累经验、功勋,按刘崋皇室的规矩获得爵位。
只要能封王,将来就可以就藩国外,建立属于自己的王国。
说明此规矩后,刘升原以为刘珩、刘璟会选择从军,因为这边的大崋正在开疆扩土,从军是最容易立功的。
却没想到,刘珩、刘璟都对民政、后勤方面的事务感兴趣,选择当行政官员。
如今在这边的大崋治下,两人各自担任一县知县之职。
反倒是太子刘瑜,对军事比较感兴趣,选择进入亲卫军中
担任一营军政员,准备从“基层”做起,磨练自身,增加军政方面的经验。
刘升示意侍卫将地图挂上,便讲起来。
“颍州一下,整个江北便基本都被我军所掌控了,不过咱们想要消化这么大一块地盘,却还需要些时间。”
“再加上将士们战斗了几个月,也需要修整一番。因此,朕决定等秋收之后,再攻取河南汝宁府。”
崋军如今在大楚攻占一地后,一般都是按当年大崋建国时那般,寻找劣绅恶霸、贪官污吏,进行公审、抄家。
如此既可以平息平民百姓的怨气,又可以增加大崋威信,还能收获不少钱粮。
可谓一箭三雕。
第二件事便是依照大崋的官府模式,以从北美那边带来的官吏为骨干,建立新的地方官府。
不说一开始就掌控乡村吧,起码要先确保掌控府县两级地方。
惟有如此,才能让当地的钱粮为大崋所用,才能从当地招募兵马。
这第三件事,自然就是组建地方警备军了,也即是招募兵马。
刘升带来的五万亲卫军虽然不少,但都是用来野战、攻坚的精锐之师。
而一个王朝想要掌控天下,其实还需要以来众多驻守地方的军队。对大崋来讲,就是需要警备军。
所以,刘升在山东三府招募、训练了十万警备军。
在江北的淮安、扬州、泗州、颍州、徐州五府,他则准备再招募、整训出十万警备军。
这么多警备军对于江北五府而言自然多了的。
可等到将来,刘升抽调部分配合亲卫军进入河南等地,江北警备军的人数自然就少了下来。
几位军机大臣听了刘升的话都微微点头,并不觉得攻打汝宁府会多么困难。
因为通过之前的多次战斗来看,大楚的地方军队都不堪一击。
然而,刘升接着又道:“汝宁府到底是熊楚龙兴之地,因此,朕推测大楚朝廷接下来肯定会有大动作。”
“不出意外的话,当是调遣边军,集结重兵,将我军拦在汝宁府外,又或是跟我军决战!”
若是大楚君臣在此,听了刘升这话,恐怕会很吃惊。
因为刘升所推测的,几乎就是大楚君臣的决定。
当然不是刘升有什么未卜先知这之能,也不是讯风卫探查到了相关消息——即便探查到了,也不可能这么快就传递到刘升这边来。
刘升有此推测,纯粹是出自多年处理军国大事的经验。
事实上,他也看出来,能给大楚朝廷的选择不多了。
再考虑到汝宁府的特殊性,大楚朝廷会选择在汝宁府与崋军决战,也就不难推测。
闻言,参谋部侍郎姚启圣道:“陛下,根据已知情报,大楚如今能战的只有北方及西南边军,另外便是围剿流寇的一支边军。”
“大楚朝廷想要与我军决战,不抽调五万以上的边军,怕是不行。”
“既如此,臣以为不如趁着秋收之前,派讯风卫及使者,联络河南、河北、陕西三省的农民军。”
“或支援武器装备,或收为警备军,令他们在秋收之后闹大些,好牵制一部分楚军精锐。如此,我军攻取汝宁之战应该会容易一些。”
在刘升心目中,这些农民军能牵制的那万儿八千的楚军精锐其实并不重要。
大楚边军来五万也好,十万也罢,他都有信心以三旅亲卫军破之!
这既是对亲卫军有信心,也是作为开国皇帝、征战多年所养成的自信。
但军国大事,再自信也得料敌从宽。
于是刘升点头道,“此事
可行,回头朕会让讯风卫派人与参谋部接洽,商议此事。”
财政部尚书林佳鼎则带着忧虑道:“陛下,如今我军占据了江北之地,便需为此地的百姓负责。”
“此前江北多旱涝灾害,百姓多有逃荒,田地也多有抛荒的。”
“而我们建立地方官府,前期又多有投入,仅靠我们之前储备的钱粮,怕是会有不小的缺口。”
“若非要在秋收后与楚军大战,恐怕钱粮不怎么充足。还请陛下三思。”
打仗不仅打得是兵马,也是钱粮。
不仅大楚朝廷为钱粮发愁,大崋这边同样缺少,只不过缺口不像大楚朝廷那么大而已。
刘升闻言微微皱眉,道:“咱们打下江北后,从各地找出那么多劣绅恶霸、贪官污吏进行公审抄家,所得钱粮竟还不够用?”
林佳鼎道:“抄剿所得确实不少,但相较于我们在军政两方面的开销,确实不够。”
见刘升眉头皱得更深,吏部尚书李长祥道“陛下当年伐明之所以能抄剿甚多钱粮,除了地方上的贪官污吏、劣绅恶霸,几位大明藩王都贡献了一大笔。”
“这大楚藩王大多逐代降等,而我们所占据的胶东三府、江北三府之地都没有大楚藩王,甚至连爵位高的宗室都没几个,如此抄剿自然少了一些。”
经李长祥这么一点醒,刘升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感情这大楚对大明制度的优化还是有作用的,起码不会有一个又一个的藩王用其数百年积累的钱粮资敌了。
可这无疑增添了大崋在钱粮方面的缺口。
刘升想了想,眼中闪过一抹寒光,道:“既然钱粮不足,那便找个理由,趁着秋收之前,整顿下江北的盐商吧。”
刘升可没忘记他眼下在哪里。
扬州!
即便在大楚,扬州也是淮盐盐商的老巢!(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