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火绳枪与科学院(2 / 2)

家父朱重八 余生所念 2039 字 10个月前

严震直瞬间老脸一红,虽说他没把自己列为第一,可功劳簿上,依旧排在第五。

然朱樉一句卿居何功,却是赤裸裸的打脸了。

“陛下,老臣统筹协调,居中调度……!”

朱樉一摆手,哼了一声道:“朕想听的,不是这个!”

严震直愕然,“陛下的意思是?”

“我是问你,这鸟铳何人所造?”

“匠户们所造!”

“那为何,功劳簿上不见他们的名字,只有你们官老爷的大名?”

严震直苦笑,“陛下有所不知,那些匠户,只是奉命做事,虽有功劳,亦不算多。衙门里已经赏他们银子了,勿须直达天听,由朝廷赏赐。也免得朝廷滥赏,令世人轻视。”

朱樉不悦,“你说朕滥赏?”

严震直慌忙跪下,“老臣失言,请陛下恕罪?”

朱樉冷笑,“朕看你不是失言,而是不小心,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吧!”

严震直不语,说实话朝中的一众官员,对朱樉的认知很复杂。

觉得这人好坏参半,收士绅的税自然是大大的可恶,可提高百官的俸禄,又是好事一件。

另外朱樉很多时候,喜欢赏赐底层士卒、百姓、工匠银子,在这些官员看来,却有滥赏的嫌疑。

然心里能这么想,却不能说。即便说了,也不能认啊!

严震直无奈,叩头道:“陛下,臣无心之失,还请恕罪。”

朱樉哼了一声,道:“回去之后,把参与其中,立功颇多的工匠名字报上来,朕要好好赏赐!”

严震直无奈,回去之后,命下面的人去统计名单,最终报上三十三名工匠的名册。

可朱樉拿到后,并未立即封赏,而是捏着名单,让工部提供左证。

就是详细表述,这些工匠在参与鸟铳研发时,具体的功劳情况。

这命令一出,可把工部的官员和匠户们难为坏了,好一通整理、润色功劳,重新上报。

朱樉拿到最新的功劳簿后,挑选几个命锦衣卫查证,确实没有过多水分后,直接下将他们封为子爵。

这番操作,着实把满朝文武惊呆了。

因为大明目前的爵位体系里,就没有子爵啊!

朱元章定鼎天下后,查阅前朝爵位体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革除子、男,只留公、侯、伯三等。

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且爵分两种,一种是只授终身(没有世券),一种是可以世袭(有世券)。

至于是否世袭,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而如衍圣公及皇后、皇太后父兄或驸马这些凭借恩泽受封的,都只是给诰而不给券。

而朱樉目前的操作却是,直接把最低等的匠户,变成勋贵,这叫一众士绅怎么想?

虽说只是最低等的“子爵”,那也不行啊!

不等大朝会,便有无数言官上书,表述朱樉这番操作,不合祖宗礼法。

朱樉才不管那些呢,统统留中不发。

且命礼部,赶紧为那些匠户,颁发封爵诰券。

礼部尚书任亨泰不敢抗旨,命人为受封的匠户颁发子爵诰券,大明的官场,也就多出三名子爵。

对于正统出身的士大夫而言,工匠获的爵位,纯属圣上瞎搞。

可对于满天下的匠户而言,则无异于漆黑的夜色中,看到一缕曙光。

其实早在秦王府时,朱樉对一众工匠就不吝赏赐,可都以财物为主。

与封爵所能造成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一时间,满天下的匠户,都想到长安城碰碰运气。

朱樉也适时设立一所“科学院”,凡于百工之术有所研究的,皆可入院。

消息传开后,各地的匠户纷纷涌入长安,试图加入其中。

原因吗,也简单,待遇太好,前途光明。

以致不少科举无望,又没考入的烟草司的秀才,也来打听能不能到科学院里做学问。

得到的回复是,若研究八股文,就不用来这了。

若研究“格物”之学,可以来此。

这样的答复,瞬间劝退许多。却还有少部分秀才留下来,愿意待在“科学院”研究“格物”之学。

经过简单的考核,愿意留下的基本都被收了。

待遇也很优厚,每月五块银元,足矣令全家老小在京城生活了。

消息传出,又引得不少落魄书生前来,却被告知今年不招了,想入等明年吧!

令无数士子,失望而归。

乾清宫内,朱樉正在编写“几何”课本。

当太子的时候,为了避免受人猜忌,朱樉并未显露这些“杂学”知识。

如今大权在握,就无须在乎那些了。

先后编写了物理、数学、生物课本,都是些很浅显的知识,因为高深的早忘了。

他准备用这些教材,先给大明的学子启蒙。

“父皇,您在写什么啊?”

最小的女儿长安公主进门,见朱樉在纸上画图形,及各种看不懂的符号,觉得很新奇。

“这东西叫几何!”

“几何是什么东西啊!”

朱樉随便讲了勾股定理,小姑娘居然听懂了,且瞬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朱樉又试着讲了几个物理小常识,结果发现小姑娘听得津津有味。

“父皇,你以后能经常给孩儿讲课吗?”

“当然可以啊!”朱樉随口许诺。

心里想的却是,女儿自小吃的好,住得好,又受过一定的启蒙教育,所以理解接受能力较强。

那自己也可以从一众藩王、勋贵的子弟当中,寻找、培养有科学潜力的孩子。

一来可以避免将宗室子弟当猪养,二来嘛,若能多培养出一些学者,也算给朝廷做贡献啊!

想到此处,朱樉越发觉得这个想法可以。

当即决定,在长安设立大明皇家子弟学校,凡亲王、郡王,国公家年过八岁,未满十八岁的孩子,皆可入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