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中书门下(2 / 2)

其人大约五十岁上下的年纪,两鬓已然难免有了白霜,此刻却是面色微微严肃,似乎正对着某一桩公案思考不定。

很明显,此人便是此间正主,人送外号“拗相公”的当朝独相——王安石是也。

王安石必然是听到了几人在门外的寒暄,也察觉到了渐渐接近的脚步声,却还是头也不抬地吩咐道:“是钱塘吴冀之到了吗?且坐吧,先待本相处理完这一份公文。”

吴希自是应了一声,便与沈立、曾布一起,坐到了几名吏员搬来的椅子上,鼻观口、口问心的等待起来。

不多一会,只见王安石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提起笔来便在那份文书上批注起来。

不到百息的时间,其人便放下手中毛笔,复又将文书交给走上前来的吏员,这才终于松了口气,抬眼去看等待着他的三人。

目光越过沈立、曾布,其人定睛去看第一次见面的吴希,却是不由和煦一笑:“你这娃娃,便是钱塘吴冀之吗?那位吴员外的儿子?”

吴希闻言赶忙站起身来,拱手拜道:“下官正是吴希,钱塘人士,先父赠尚书驾部员外郎吴讳津。”

王安石对吴希细细打量起来,随即笑道:“好啊,虎父无犬子,当初你先父吴公便是个刚直之人,还望你不要堕了其人志气,未来好生努力奉公。”

“唯,下官定当尽心竭力,不负先公遗志。”

“嗯。你那篇文章我看了,虽是危言耸听了些,但也称得上有见识。本相老病缠身,近来屡屡求退,未来是你们这些年轻人的啊。”

王安石的政治生命不算长久,真正位居高位的时间也就熙宁这数年时间。

但此时其人求退,却并非是说他的政治生命将要终结了,毕竟此时诸般新法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王安石所谓的求退,谈及原因则是另有玄机。

“相公,朝中幸进小人已然为众正所逐,想来再没有彼辈胡乱攻仵,您心情大好之下身体也会渐渐恢复的,又何谈什么求退呢?”

“哈哈,冀之你的消息倒是很灵通嘛。”王安石笑着答道。

吴希与王安石言语间所指,其实是近来一件沸沸扬扬,已然闹了数月的人事问题。

原本的东上阁门使、枢密院都承旨唤作李评,是一个正正经经的官二代出身,凭借父祖庇佑得以位列高等武职,还得了枢密院都承旨这个显耀差遣。

说起来,此人在许多事情上其实是有所发明和见地的,所提出的很多意见也能被皇帝欣然采纳。

不过,此君在朝中罗织了许多耳目,日常探听外朝的消息转述给深宫的官家说,实际上承担起了类似于后世的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的职责。

这样的人对官家来说自然是再好用不过的,但却渐渐为朝堂衮衮诸公所不容。

尤其是王安石王相公对此人尤为不满,几次三番以提前退休为威胁要求官家惩处此人。

当朝官家也是万般无奈,终于在当朝相公和自己的体己人之间,选择了保全相公的颜面,将这李评出为知州,还不忘加了其一个刺史的荣誉地位。

李评外任就在四天前的本月二十日,到此为止这一次事实上的君相争执才算了结。

这也就是在宋代了,换做是此前此后的任意朝代,都不可能发生大权在握的君王轻易服软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