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朝堂局势(2 / 2)

后来的历史事实向观察者述说了同样的故事,如苏轼这般在当朝屡遭排挤者,却最终还是得到了当朝这位官家的遗命眷顾,以至于后来高太后秉政,短时间内就将之拔擢为翰林学士。

也如吕惠卿这般拗于党争者,终于还是被这位官家抛弃,余生再也没能进入到权力中央。

“而在官家之外,当今朝堂上,数得着名号的重臣许多,但总的看来其中权势至重的也不过三位而已。一则当朝独相王介甫,二则枢相文潞公,再就是王禹玉算半个,吴冲卿算半个。余者则大多党附于上述之人,难以独成气候。”

王介甫自然就是指王安石,而文潞公则是当朝枢密使文彦博,王禹玉则是后世称其为“三旨相公”的王珪,吴冲卿则是枢密副使吴充。

“欧阳公,王相公和文潞公学生自不意外,然而为何说王大参和吴枢副是半个呢?且还有冯参政和那位蔡枢副怎么不见您提起?”

欧阳修端起茶杯微微抿了一口,对吴希提出的疑问并不感到意外,只是笑容中微微显露出来的得色之意,似乎是对方终于逮到吴希不懂的领域的洋洋得意。

“王禹玉人情练达、久历翰院,论起人缘或是文学水平来,自然算是十分不错。但其人少有担当,终究是做不成大事的。”

听着对方分析,吴希不由点了点头。要知道,王珪日后虽然成为了一人之下的宰相,却是落下了一个“三旨相公”的名头。

三旨也就是遇事则向皇帝“取圣旨”,听完皇帝安排则称“领圣旨”,遇到同僚询问政务处理结果则说:“已得圣旨”。

“至于吴冲卿嘛,耿直倒是足够耿直,可惜频频与世寡合,却未免限制了其人的权势。”

这话倒也没错,吴充后来与王珪同时拜相,却频频受到王珪的牵制和蔡确的屡屡陷害,终究在宰相的位子上做出太多功绩。

“那冯参政和蔡枢副呢?”吴希接着问道。

“冯当世其人倒是十分有才学和能力的,可惜频频与王相公不和,如今这个参知政事的位子怕也是坐不久了,沈太守此番拜参政入京,可不就是去代替其人的吗?”

吴希恍然,他之前还在想,按惯例来说不该有三位副相同时在位,会是哪位为新到的沈括让位来着。

“而蔡子政就更不必说了,此人是个帅臣,于战事上自然频频有所建树,但政治地位上也就到枢密副使即止了。”

“学生受教了。”吴希此时对朝中形势的理解,比之前加深了许多,自然恭敬感谢着对方。

不过欧阳修却摆了摆手,道:“若只是这些,则都还只是些显而易见的东西,日后你到东京,自然都会渐渐晓得。老夫倒想说说对未来数年形势变化的预见,不知冀之要不要听?”

对此,吴希又怎会拒绝,赶忙恭敬道:“学生愿闻其详。”

欧阳修捋须而笑:“数年之内,相位必定易主,王相公党徒也必然分裂。新党旧党之争,恐将祸起于不久之后。”

此一言,不亚于石破天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