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堆轻轻炸响,燃烧的木头仿佛也在替元妃的冤屈喊冤。
忠义与策略的冲突
在智通寺的伏击战中,行动未能成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志士之间的分歧。张友士主张快速击杀忠顺王府的核心人物,以一举瓦解其势力。然而,卫若兰却认为,此举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报复,连累更多无辜之人。
“若兰是忠义之人,可惜……太忠了。”冯紫英叹息。
“你责怪他吗?”陈也俊问。
“我不责怪他,”冯紫英摇了摇头,“可我也不会像他那样去死。我始终觉得,击杀忠顺王才是唯一的办法。与其让更多人因我们而受害,不如一刀斩断。”
正是因为意见分歧,伏击行动未能果断执行彻底的击杀策略,最终被忠顺王府翻盘。而卫若兰也在混战中战死,他的尸体被悬挂于智通寺门外三日,作为对反抗者的警示。
紫英的惋惜与愤怒
当听到卫若兰战死的消息时,冯紫英握住佩剑的手微微颤抖。他不敢回忆若兰最后的模样,也不愿让自己停下脚步。他知道,若兰的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殒落,而是一个时代的写照。
“紫英兄,我的命是你救的,可我活得却比你痛苦,”陈也俊说道,“若兰那种人,注定会被铭记。而我们,可能只会被遗忘。”
冯紫英冷冷地看了他一眼:“我们没资格被铭记,至少现在没资格。韩琦兄、若兰兄,他们付出了生命。我们活着,就得用命来还。”
夕阳西下,血红的天幕笼罩着两人。他们在智通寺的废墟前久久伫立,仿佛还能听见当晚的喊杀声、兵刃声。鲜血染红的土地上,仿佛还残留着卫若兰拼死抵抗的痕迹。
“这血色残阳,是为我们这些苟活的人而落。”冯紫英低声说道。他长叹一声,转身离去,脚步沉重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