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县城曹家(2 / 2)

嫣元记 冬见黄 2806 字 2个月前

“去坐会,娘给你倒水。”

“我自己会倒,娘你歇会。”

虞氏一脸辛苦模样,皱纹已经爬上额头。见到很少回家的儿子,可见又长高了,虞氏眼神欣慰溺爱。

曹元自己去动手倒水,顺便收拾堂屋。从小家境贫穷,穷人家孩子都很早熟。

见曹元带着一个大包裹,包裹不重又柔软,估计是衣服细软。虞氏也没问什么,去了后屋,估计去做吃的了。

父亲曹康没在家,应该是在街上摆字摊。也不知道现在字摊生意怎么样。

曹元进了自己住的左边厢房,房间的空间不大,五脏俱全。床椅子加一书桌。

傍晚,

大门一响,进来一羸弱男子,身穿褪色灰袍,背着摆字摊小桌椅。

曹康年才中年,已经一脸沧桑,背已微驼,显得颓废不振。

忽然见到堂屋里的曹元,错愕一下,马上喜上眉梢。

“父亲回来了。”

曹康扔下东西,一把抓住曹元肩膀,“原来是我儿!又长大了,哈哈。”

二人站一起,曹元竟然比他身高一截,曹康又是激动不已。

“夫人稍等,我去去就来。”曹康转身要去买点鱼肉,难不免晚上一家人团聚一下。

曹元一把拉住他,曹夫人附身过来,耳语一番。意思是儿子带大包裹回家,估计不走了。

曹康也不在意,还是转身出去,“不能亏了我儿的身体。”

这夜,

饭饱之后

三人一家围坐在堂屋,一张黝黑的木桌,头上挂着一盏油脂陶罐灯。

“一转眼,来到屏南县快十六年了。”曹康感慨万千,看着自己夫人爬满皱纹的脸庞,微微叹气。

曹元之前知道,在他出生那年,一家人是从外地迁居到屏南县的。

从他自己幼小懂事起,他的记忆都在这里,十几年回忆全是外面那条石板小巷,还有偌大县城的纵横街巷。

曹元自认就是屏南县本地人氏,未问父母是从哪里来。

虞氏看了看自己相公,又看了看马上就十六岁的儿子。

曹元看了看言语不多的父母。

自己父亲不但外表羸弱,性格也内向,除了外出摆摊写字,回来就陪着母亲。周围邻居除了平时打个招呼,十几年未见他有结交朋友,外出串门。

母亲除了去大街的布铺上缴所织的布料,两脚好似从未迈出大门。

而曹元从小就喜在家学字看书,不像邻里小孩调皮捣蛋。直至今日,附近同龄少年认识不了几个。

这一家子在这里属于那种孤僻不合群的一类人。

不过这里是贫民窟,全是生活困苦的民众,众人整日为了生计奔波,都无暇去关注他人。

曹元回房从包裹里掏出一麻布缝制的钱袋子,出来放在父母亲面前。

“李家管家跟我结算了全部工钱,以后李家不去了。”

这是李家给他结算的月钱一百铜板。加上这次李家老爷多给一笔遣散的钱,五两银子。

之前每个月工钱曹元都是带回家。

“李老爷倒是大方,这钱你留着吧,长大了,会有花钱的地方。”曹康比较满意,对于这一家,五两银子算是一笔不少的钱。

他也没问曹元为何被李家辞回。

曹元觉得自己必须跟父母亲说两句。

他解释道,李家的小公子去了府城,若是继续跟随小公子,会常年呆在府城。

再则自己年龄大了,不管呆在李家或是府城宋家,只能当一个普通的随从。

曹元自幼博览群书,志不在此处。

见到这世间人命比纸薄,平民不如蝼蚁。

看到自己的来去不由己,父母每日的含辛茹苦。曹元想找到摆脱目前的困境门路,去做点有利于自己志向的事情。

清瘦的曹康听了双眼一亮,不停打量眼前曹元。

十几年了,好似今天才认识自己儿子一般 。

儿子本就聪慧,虽然不上私塾,所学不输私塾学子,而且还博览群书。

如今竟有了自立自强的意识。

曹康眼中有亮光在跳动,呼吸都急促起来。

曹夫人轻打一下失态的曹康,咳嗽一声。

“我儿必定不是池中之物。”曹康蹦出一句话。曹夫人这次好像也赞同,眼睛也慈爱看着曹元。

曹元有点尴尬,他自己的正常思维,让父母的反应有点大了。

“想好了吗?以后有打算?”曹康希冀目光。

“这个。。。。。”曹元脸色沉静下来,“待我思考几日。”

告辞回去屋里,和衣躺了下来。

屋顶黑暗,犹如未知前途。

曹元渐渐迷茫起来,脑海思索人生出路。

自己和父母之所以生活这么艰辛,有个重要原因,太弱和渺小了。

使自己变强有几种途径,一变得富有,有钱就会有很多东西。再则学文道,走科举之路。登科为官 ,几辈子荣耀。

还有就是走武道,用武力在这世间闯出一条路。

而自己养元诀好像入门了,似乎可以尝试武道之路。

脑海里记忆起,书籍记载,武师们言传,这世界是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

迷糊中,回想宋家老爷在山寨跃飞在半空的飘逸身影 ,武艺高强的山寨寨主被他一掌打败。

梦中,

飘过一枯黄丝布 ,上面一篇养元诀。

“青云养元诀,心静生慧,定则养气,入境,内视自我,精神内守,以养浩然之气。”

膻中穴,肾俞穴,天枢穴,中皖穴,气海穴,不容穴,。。。。

曹元身体很自然运行起养元诀,膻中穴微微荡漾。

随着养元诀的运行,隐隐约约中,天地之间有细微的清凉,进入膻中穴。

堂屋中,

身穿褪色灰袍的曹康还坐在黝黑木桌旁,头顶的陶罐灯闪耀,地上影子摇晃。

曹夫人披衣出来查看,走近曹康,挨着他坐下来。

“咱们回京都。”曹康清瘦的脸庞上双眼矍铄,羸弱的身躯猛地坐直。“孩子已经懂事,不该留在这偏乡僻壤。”

其实多年来一直有打算回京都,只等曹元成熟懂事。

曹夫人把眼睛瞥向厢房,曹元的房间 双门掩闭。稍后,也点点头。

“十六年,以前一切也许都烟消云散了。”

夜,寂静无声。

曹元一早起来,心清气爽,耳清目明。

耳朵动了动,把听力集中,寻找父母亲二人动静。

父亲在唐屋另一边右厢房里面整理箱子,母亲在后屋厨房忙碌。

耳力甚至可听见屋顶一只猫走过。

曹元被自己听力吓一大跳。

暗暗惊叹养元诀的强大。

心想,果然如山寨寨主说的吗,这是一种高深的武学内功心法。

来到堂屋,见到右厢房里面还是翻箱倒柜的声音。

曹夫人见曹元起来了,从后厨端出稀米饭和鸡蛋。

难得见到鸡蛋,平时可是舍不得吃。

“父亲今天不去摆字摊?”曹元问道。

本来自己母亲也一大早就会织布,今早见织布机上的麻线都被拿下来了,母亲估计今天不织布。

“不去了,小元子,多吃点鸡蛋。”曹夫人一脸慈爱。

他也希望父母多休息,不再询问。

曹康听到声音,从右房间出来。

一家人坐在一起。

曹康对曹元道,“明天不摆字摊了。”

“我和你娘考虑什么时候回京都。”曹康郑重说道。

“回京都?”曹元有点错愕。

“咱们是从京都过来的,当时你刚满月不久,我们就开始出发,待到屏南县城,你已经会满地爬了。”

那时候太小了,曹元记忆里没印象。只记得自己年幼时在这屋里跌跌撞撞走路,在外面小巷和别的小孩打闹。

“父亲和娘亲之前在京都从事何事?”

这世道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平民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县城外的村庄了无人烟,盗匪横行。

县城内,平民的生活也很是困苦。

曹元所在的平民棚户区,大多数人家都是流离失所的家庭,各府各郡逃难过来的。

见到各家各户家庭成员的残缺,曹元从小就没问自家是否还有亲人。

潜意识中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都已经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