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才那位老者说完后,
有一个年轻的书生模样的男子站了出来,
掷地有声的道:“是啊,老先生说的很不错,在下以为除了红薯和土豆外,还有一件发明,也是开天辟地的,”
“那就是纸张和科举考试,这两个的发明人,都是赵澈,是赵澈让千千万万的寒门读书人,有了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纸张的出现,不仅仅是方便书写,更重要的是,方便了知识的传播,很多出身偏僻或者是家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有机会可以学习到最为先进的知识”
“在下虽然是个读书人,但是在下铁骨铮铮,谁要是和我的恩人赵澈作对的话,在下会第一个不答应,站出来反抗的!”
这位年轻的书生,家境十分的贫寒。
是那赵澈所创立的科举考试,让他的人生也充满了希望,每日的看书学习,都变得极其的有动力。
科举考试造福的是千千万万的寒门学子。
“是!我也是一样的!只可惜的是今年第一次的科举考试,我的母亲生病需要照顾无法参加,下一年的科举考试,我一定要参加…”
又有一个读书人模样的男子,站了出来,义正辞严的说了一句。
“对了,除了红薯,土豆,曲辕犁,以及科举考试以外,我再说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那就是赵澈还制出了细腻的盐!”
“有了细盐的加入之后,即使是每日都吃水煮菜,也感觉格外的香甜可口,”
有一位中年妇女,站出来滔滔不绝的说着。
她说话时,那语气都格外的激动,
言语当中所表达的,全都是对于赵澈的感激。
在她的心里,赵澈是如同神明一般的人,
盐的重要性,真的不言而喻。
人可以不吃油,也可以不吃肉,但是绝对不能不吃盐。
吃了盐之后,士兵才有力气打仗,普通的百姓才有力气耕作。
“是啊!!细盐真的造福着我们每一个大秦人”
“原来那些六国的旧人,再过上了这样优渥的生活之后,也没有谁,再有那个闲工夫去谋划复国之事了!”
其中又有一位中年人,站出来说了一句。
他原来在楚国生活,是楚国的子民,
最近的半年,在机缘巧合之下,他来到了咸阳城生活。
在来到咸阳之后,他才发现,做大秦的子民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不仅仅可以吃到细盐、土豆以及红薯。
而且还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无论出身是怎样的,每一个人都有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也可以说,来到了咸阳之后,他已经忘了他曾经是楚国人这事。
“是!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赵澈还有一个身份,他也是蒙恬的弟弟蒙毅,手中掌握着30万蒙家军,”
“所以,我相信在不久后的某一天,那些为非作歹、猖狂歹毒的匈奴人,也可以被近数歼灭”
说话的人,是一位退伍的秦国老兵,
虽然已经不在军队当中,但是他依然心心念念着关于大秦与匈奴之事。
在场的这些百姓们,叽叽喳喳的议论的声音,全部都传入了易小川的耳朵当中。
易小川在听到这些之后,他的脑瓜子还嗡嗡嗡的响着。
是,
这些百姓们说的没错,
这些功绩,全是赵澈创立的。
赵澈虽然改变了历史,但是造福了千千万万的百姓。
到了今天,
他也是真的发现,赵澈的选择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