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便是镇压一切不服,先是吐蕃,而后是大理,接着顺势入江南,待得大燕国统一,便要传法高丽、扶桑,最后携大势入天竺,争取佛门正宗!
吐蕃众僧闻言大惊,要知道天竺可是佛门发源地,他们这些僧人佛教徒却是从来都不曾想过将要自己的佛学思想反哺天竺,如今玄慈方丈的话如何不让他们震惊,且心中多少有些瘙痒难耐。
万一成了呢?
若真成了,绝对可以在佛学史上留名,只是此时却需强大的国力支持,群策群力方能成事,吐蕃国力还是差了些,也未必愿意让佛门继续扩大影响。
于是在吐蕃群僧的默许甚至暗中帮助下,大燕国三路大军齐头并进,短短半年时间便将整个吐蕃国拿下,曹倚任命为西域大都督,东院大王,成了大燕国第三位异姓王!
西夏、吐蕃一战而下,大燕国疆域扩土数千里,潜力国力再度大幅提升,随后佛学院群僧入大理,大理国保定帝偕天龙寺众僧出迎,与天龙寺论法三日后,大理国宣布并入大燕国,改国为州府,暂时依旧由段氏治理,不过不再是段正明而是段誉。
这三年时间,段誉真真切切的学到了许多东西,对于大燕国的治政了解颇深,也带动了一些大理国的二代们一起进步,段誉因为大理国的投降直接被封王,众人许多都知道王语嫣、阿朱、阿紫、钟灵的身世,自然不会反对。
只是大理段氏其他皇室成员封爵者了了,不仅如此,那万劫谷钟万仇反而因为医术和民间影响力被封男爵,虽只是低基本的县男,却因为是大燕国的爵位而备受大理人士尊崇。
而钟万仇对此非但没有不满,反而非常得意,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自己不是靠着卖女儿得到的爵位,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博来的,也是能够传于后代的。
嗯,前提是你要有一个后代。
钟万仇:扎心了啊,宝宝,今晚我能上床吗?
且说大理国的举国投降,给南宋小朝廷带来了太大太多的压力,举目四望都是大燕国的影子,自己该何去何从?
在曹皇后的陪伴下游历三年的原大宋官家,而今已经积功成了伯爵,只是他的后代能否保住伯爵爵位尚不可知,他世袭罔替的只是子爵。这三年间,他先是做天下行走监察使,见到了太多人间惨剧,一次次伸张正义,一次次思量利弊,一次次口舌之争,让他明白了之前大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存在,现在的大燕国又有何不同。
当真正了解了差距,放下了心理负担之后,他过得很舒心,拿着鸡毛当令箭办了不少让自己舒心的事儿,之后他突然发现这些事情有些无趣,开始纵情于山山水水。赵家人是有天赋的,当他开始从文,一路上也引发了不少轰动,同时也发现了文人和文人也是不同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之前作为大宋皇帝的自己太想当然了。
那些喜欢舞文弄墨耍嘴皮子的文人大半是不适合做地方官的,而没有地方官经验直接提升到京城高层大半是要坏事的,各方面来说都是如此。于是他一边玩,一边将喜欢陪他玩的地方官员一一举报给了朝廷,又是一大拨功勋来袭,三年后居然升官到了二品,主管的还是教育文化。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当大燕国拿下西夏、吐蕃,接受了大理国投降后,他让留在身边的小儿子带信给长子,让他放弃和大燕国正面抗衡,全力发展民生,并告诉他大燕国不会轻易南下,他们在等。
等什么?
等着北面混不下去的毒瘤南下,等着这些人祸害南方民不聊生自动崩溃,待得叛军四起国将不国的时候,才是大燕国大军南下统一天下之时,若南方国泰民安,大燕国大概率是不会动的。
出身鲜卑族的慕容世家貌似比他们更懂礼义,更体恤民生,也更加讲道理,这是他们的道理自己未必喜欢,世家豪门更不可能喜欢罢了。
他们要的是高高在上,绝非公平公正,而大燕国却不需要这等没本事的上等人,所以他们在扳不倒大燕国的情况下,只能奔赴南宋,继续自己的蛀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