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早朝(2 / 2)

大将军印 龙游水 1612 字 2024-03-06

历来,魏国军务防线主要包括东、南、西、北几条线,其中尤以西线地理条件最为艰险。自曹操时起,从争夺汉中战告一段落后,魏国在与西蜀之间的对抗中一向以积极防御为主,兼以局部的城池进攻为辅。两国在西线相持数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西蜀在对外战术上总体呈收敛之势。去年,更是将主力从汉中后撤,移至涪城。汉中郡仅余三万蜀军驻守。如此以来,魏国在西线边境压力骤然减缓许多。

两国对抗多年,原本正可趁此机会调整休养生息一番。不料,听方才曹爽奏言之意,竟是要举一国之力,兴师动众地挥师西下,消息令人太过震惊!

群臣间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小声议论。

少帝曹芳却不以为此事如何要紧,待曹爽奏毕,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由于年幼,尚未完全亲政,只是每日要按时上朝,循君臣之礼,听取众臣议事。章奏表疏等事务皆交由尚书台处理,大事则在早朝议定,凭辅臣裁夺。

不过今日提出奏议的便是身为辅臣的曹爽。似乎有点不同寻常。

曹芳看向群臣,道,“众爱卿,对大将军所奏,可有意见?”

“臣附议!”五兵尚书邓飏出列,高声称颂附和。

“大将军此奏深图远虑,不仅是为了我朝西线边境稳固筹划之大计,更是为民请命之举,此乃我等心之所想。我等皆愿效力疆场,以报国恩!”他惯爱高调,毫不避讳地跟在曹爽后面附和表态。

邓飏这几年可谓是爬得最快的曹党红人之一,从名不见经传之辈迅速爬到朝廷中枢尚书台。身为五兵尚书,手中掌着中外五兵,品级虽在九卿之下,却常伴君侧,出入宫廷,与闻朝政,因此不少人对他争相巴结讨好。

继他高调表态之后,一些近年的新晋朝臣也跟着纷纷附议赞同。

中领军将军曹羲、掌管禁军的武卫将军曹训、司隶校尉毕轨、洛阳令李胜等人也都在列。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一时间,殿中不少年轻气盛的轻壮派都跟着摩拳擦掌,群情沸腾!

上了年纪的老臣们听着看着却不免心惊。

不少老臣当场倒吸一口冷气!莫非,真要西征打仗了?!

在场的老臣对上一场征西之役仍旧心有余悸,记忆犹新。

近十年,魏国与吴、蜀之间大小征伐近百起,其中最惨淡的便是太和四年的征西之役。一代战神曹真一生胜仗无数,所向披靡,唯一的败绩便是这次征西,几乎是命丧于此。

当年明帝正是踌躇满志年富力强之时,对此次伐蜀志在必得,派出的是有战神之称的大司马曹真,和老将司马懿。几乎集结了魏国所有的精兵强将,饶是如此,仍是天不遂人愿,铩羽而归。

如今事隔十年,曹爽重提征西,无人反对,满朝一片称颂附议。

看曹爽踌躇满志,自信满满,莫不是当真以为他的统兵才能在这二位之上吧?不过,老臣们虽然心中腹诽,却是谁也不愿作那出头鸟,先提太和四年之事。

“不知卫司徒对方才大将军所奏征西之事,有何看法?”

文臣队首的卫臻司徒微闭了眼,须发皆白站在前列。他是四朝老臣,年近七旬,平素为人正直,既不多言,也不爱掺和事,并不曾偏倚趋向哪边。是朝中一些保持中立的老臣派的首领人物。

“大举征伐,非同小可,臣以为,需谨慎计议。”言毕依旧冷眼旁观。对眼前热闹似是视若无睹。卫臻的家底非一般人可比,他祖上资产雄厚,其父卫兹曾以百万家财资助曹操起兵,在朝内地位超然,因此也无人奈他何。以他的资历,自然不屑也不用争抢什么。

曹芳点头,目光又从前面几排划拉了一遍。

卫臻身后,尚书令司马孚眉头紧皱,几次望向御案,欲言又止。

曹芳瞅他一眼,手指朝前虚点了一下,“爱卿……”

还没来得及说完,司马孚旁边一位弯腰驼背,白发白须的老臣颤巍巍倒是先站出来了。

这位老人家正襟拱手,太极打得风生水起,“陛下英明,介个系,老臣么的想法,么的意见。”

曹芳伸着脖子,有点愣也有点懵,“老爱卿,朕没问你意见呐……”

“鱼煎?回陛下,煎鱼虽然味美,怎奈火气太大,老臣更喜清蒸、清炖……”

“行行行行行了,卿爱怎么吃怎么吃……”曹芳简直被他一本正经的样子逗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