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战役爆发(1 / 2)

清军的进攻计划盖棺定论。

前途也跟着盖棺定论。

四月中旬,清军在经过短暂准备后,六十万人在几百公里战线上,发起了全线进攻。

重点进攻方向有两个。

第一目标是黄河北岸的滨州,这里集结了大汉军两个师三万余人,而进攻方有十五万人。

并且在外围战场上还有十万清军参与辅助进攻。

整场战役投入兵力二十五万人。

滨州的战略位置并没有重要到这个的程度,但大汉军两个师在那儿,你清军敢无视他们吗?

你就不怕渡河的时候,人家冲过来一顿横冲直撞?

第二目标是武胜关,鄂省和中原交接的关隘,北屏中原、南锁鄂州,乃北上南下的交通要道。

清军在这里投入了七万人。

整场战役一开始,清军就投入了三十二万兵力参与进攻,手笔不可谓不大。

“司令,敌军出沧州后二十五万人兵分三路,西侧这股约七万人,东侧约三万,中路为主力,十五万人。”

“西部敌军先头部队约万人于今日进入惠民县,部分骑兵正在向辛店、淄角镇侦查。”

“敌中路军前锋目前还停留在无棣县,我们发现了敌人炮兵部队,约有百余门火炮。”

“东侧敌军数量最少,但都是骑兵,所以行进速度最快,昨日过了沾化,今日先头部队已经抵进利津。”

参谋长将清军的情况在巨大的沙盘上一一标注了出来。

王福生看着沙盘点了点头,掏出两根香烟点燃,递给参谋长一根,吐出一团烟雾后:

“清军这是想三面包围我们。”

看了看东西两路清军,特别是东路,全是骑兵。

伸手在东侧黄河上比划了一下。

“甚至是四面包围,骑兵渡河后,一天就能绕到滨州后面。”

“第三军的情况怎么样?正面的东瀛人有什么动作没有?”

王福生看见了这点儿,却也不在意,话音一转,抬头看向墙上挂着的地图。

参谋长走到地图旁边,拿起教鞭:

“东瀛第二、第三军主力维持在原地没有动作,但以小队为活动单位的零散活动快速增加。”

“在二十公里缓冲区内,冲突次数从三四天一次,迅速增长到一天三四次,已经是战役前奏的频率了。”

“我们认为,东瀛是在试探我们的虚实,目前我们还能顶住,但保险起见,我提议加强一下辽东。”

“但总参谋部也担心随着战役展开,东瀛人会趁火打劫。”

王福生两口抽完了一支烟,然后又立刻点燃一根。

等这根再抽完后,他才走到地图旁边:

“光堆兵力,作用不大,抽调两个炮兵团和第四旅前往辽东。”

“向海军发报,请求海军将超勇扬威调往渤海北岸,防备东瀛人的进攻。”

“其他的,按二号预案展开。”

…………

经过多轮扩充,大汉军的兵力已经不比清军少了。

特别是清军给了大汉军几个月的缓冲期,新兵完成了基本训练。

用作主力还差点意思,但就算放在一战用于填线,那也绰绰有余。

但是,大汉军需要用到兵力的地方也比清国多。

南方诸省,还有许多清国的孝子贤孙,特别是那些无良地主还在反抗,大汉军需要兵力控制地方。

除此之外,还需要维持在辽东的军事存在,也牵扯了大量精力。

所以战斗一开始,为了保险起见,大汉军处于守势。

例如在鲁省,大汉军只有七个师十来万人。

在鄂省甚至只有四个师,六万人。

不过在苏北、皖北,大汉军还有十个师做准备,作为第一批预备队。

四月下旬,清军东路军攻占了渡口,都没有理会一旁利津县,一个劲儿的找船,想要渡河。

“大人,奴才给荣禄大人请安,船只已经寻到,奴才正在安排渡河。”

荣禄还没有下马,手下的参将就跑来报喜。

“那么快?有多少船?”

荣禄正在下马的动作愣了一下。

大汉军已经占据了这一线大半年了,这场战役双方也酝酿了好几个月了。

这些时间,足够大汉军把渡船清理干净了。

他都做好了过来重新造船或者其他泅渡工具的准备了,结果竟然有船?

“有上百艘,放心吧大人,奴才已经审过他们了。”

“贼军之前也曾在利津县设防,得知我天兵到来后仓皇逃窜,就是从这儿渡河的。”

“也是咱们来的巧,这上下百里的渡船都被贼军强征了,除了这儿,周围都无船可渡。”

“而且奴才已经派人过河查探过了,渡口周围二十里,一个贼军的影子都看不到。”

参将也不是傻子,起初也觉得有诈,分批先渡了一百多个骑兵过去。

这一百多个骑兵对周围进行了地毯式侦查,都没有发现大汉军的踪影。

只发现了一片被踩踏的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