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没官了,就开科举(2 / 2)

朱雄英没有丝毫犹豫:“不过皇爷爷,也确实应该提高他们的俸禄。”

“至于得不得官场,这都无所谓。”

“治理天下确实靠文官,但是打天下,要靠武将,还有手里的兵。”

“一石招不到官员,那就是十石,十石招不到那就一百石。”

“雄英你还是不懂。”

朱元璋笑着说道:“凡事的影响,都会持续一段时间。”

“空印案之后,能做事的官员本来就少了,这么下去的话,恐怕...地方都没办法施政了。”

“这批官员早就腐朽了。”

朱雄英确实摇头:“您知道吗?我就恐吓了三句,郭桓就全招供了。”

“这要是在乱世,他就是卖国求荣的奸臣。”

“皇爷爷,失了官场不重要,得了民心才好。”

“而且,大明应该开科举了!”朱雄英悠哉悠哉地说道。

不是没有人愿意当官么?

那么你们不想当的,统统下来,让想上的上。

当大部分人都不想上的时候,大明朝廷就给你们加工资,总会有人上的。

华夏大地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就没有人是不想当官,一展宏图的。

多杀几个贪官,反倒是能给后人警醒。

至于科举制度,洪武年间确实有科举制度。

只不过洪武年间的科举考试,都是断断续续的。

从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连续三年都举行过科举考试。

但在那之后,一直到现在洪武十五年,都未曾有过科举考试。

朱元璋听到之后,不由得眼前一亮。

上一次科举考试还是十年前,如果真的没有官员愿意当官,那么科举考试,也不乏是一个好的选择。

至少,能让那些愿意当官的人,有个当官的机会。

可很快,朱元璋似乎又想到了什么。

“科举固然有好处,但大明已经十年未曾开科举了。”

很明显,朱元璋似乎不是很想开科举。

“爷爷在担心些什么?”朱雄英开口问道。

要知道,朱元璋可是一个聪明人。

科举是好是坏,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根本不需要纠结。

再加上从胡惟庸一案,到空印案,没过几个月,又有了现在的郭桓案。

大明的官员,被杀的实在是太多了,这样下去,根本不可能把朝廷命令执行下去。

人太少的话,即便是加钱,剩下的官员,也不会卖力去做的。

“科举纵然有科举的好处。”

朱元璋叹了口气:“上一次科举,还是在十年前。”

“可是南北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水准。”

“洪武五年的科举,进士皆是南方人,无一个北方人。”

“如此一来,久而久之便会出现,南重北轻的局面。”

这确实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原因。

老朱一统大明的时候,北元被赶到了北边草原,这时候整个大明,其实还有许多其他势力。

大明的前十几年,都是在战乱之中度过的,这就导致了,科举大都是南方人进榜,而进榜之人,又以浙赣闽一带的文人最多,其他地方的文人寥寥无几。

老朱不想看到这种状况,干脆直接废掉科举制度,直接用举荐的方式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