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武想起宫廷宴会上皇帝复杂的眼神,心中不安,那抹深沉仿佛一团浓雾,看不清方向。他深吸一口气,将那封密信放到烛火上,幽蓝的火舌舔舐着信纸,转瞬化为灰烬。
皇帝的心思越来越难以捉摸,朱武开始更加谨慎地处理朝堂事务。他推行新政时更加注重与各方势力的斡旋,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端,也避免授人以柄。奏折上的每一个字,他都反复斟酌,力求完美,不留一丝一毫的破绽。
然而,越是小心谨慎,皇帝的试探却来得越发频繁。
“爱卿博学多才,可知这江南水患该如何治理?”早朝之上,皇帝突然抛出一个问题,看似漫不经心,却将话题引到了朱武最擅长的领域。
朱武沉着应对,从容不迫地分析了江南水患的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他的见解独到,分析透彻,令在场的大臣们无不佩服。
皇帝听完朱武的陈述,脸上却没有流露出丝毫赞赏之意,只是淡淡地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吧。”
朱武心中一凛,皇帝这是明褒暗贬,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江南水患由来已久,牵扯错综复杂,稍有不慎便会落人口实,成为政敌攻击的目标。
但君命难违,朱武只能领旨,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亲自前往江南,经过数月的奔波劳碌,终于治好了水患,还江南百姓一片安宁。
凯旋而归之时,朱武满心期待着皇帝的嘉奖。然而,皇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辛苦了”,便再无其他表示。
朱武的心渐渐沉了下去,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监视之下。他越是出色,皇帝的猜忌便会越深。
这日,皇帝将朱武召入御书房,屏退左右,只留他们君臣二人。
“爱卿,你跟朕说实话,你可曾怨恨过朕?”皇帝背对着朱武,语气听不出喜怒。
朱武心中一震,沉默了片刻,缓缓跪下,“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无二心。”
皇帝转过身,目光如炬地盯着朱武,“起来吧,希望你记住今日所说的话。”
朱武起身,却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心头,他知道,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他退出御书房,却发现自己的背脊早已被冷汗浸透。
夜幕降临,朱武回到府中,他疲惫地揉了揉眉心,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涌上心头……
朱武回到府中,强打起精神,田妃已在正厅等候。见他回来,田妃立即迎上前,为他解下披风,关切道:“今日朝堂之上,陛下可是又为难你了?”
朱武摇摇头,不想让她担心,故作轻松道:“不过是些琐事罢了,夫人不必忧心。”
田妃轻轻叹了口气,她何尝看不出朱武眉宇间的疲惫。这些日子,她明显感觉到皇帝对朱武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往日里,皇帝对朱武赞赏有加,言谈之间颇为倚重,可如今,却多了几分猜忌和试探。
“今日我入宫探望太后,听闻……”田妃欲言又止,美眸中闪过一丝忧虑。
“听闻什么?”朱武握住田妃的手,示意她但说无妨。
“听闻陛下有意为大皇子择选老师,其中一位是太傅之子,为人过于严苛……”田妃没有继续说下去,但朱武明白她的意思。大皇子是皇后嫡子,如今却要接受如此严苛的教育,难保不是皇帝在敲打朱武。
朱武心中一沉,田妃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这些日子,他在朝堂上如履薄冰,处处小心谨慎,却还是无法打消皇帝的疑虑。
“此事我会想办法。”朱武安慰着田妃,却感到一阵深深的无力感。他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无法左右皇帝的心思。
入夜,朱武正在书房批阅奏折,小皇子突然跑了进来,一头扎进朱武怀里,带着哭腔说道:“父相,今日夫子罚我抄写《史记》百遍,还说我若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如何辅佐父皇……”
朱武心疼地抱起儿子,拭去他脸上的泪水。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夫子的意思,更是皇帝的授意。小皇子天资聪颖,深得皇帝喜爱,如今却受到如此严苛的对待,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皇子,大丈夫当志存高远,勤奋好学,”朱武耐心地开导着儿子,“今日的磨砺,是为了明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