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苏烈回防(2 / 2)

于是,苏烈开始调整荆州的防御部署。他首先加强了对水路的防御。在长江沿岸,他下令修建了更多的烽火台。这些烽火台间隔一定距离,分布在江边的高地上。烽火台用坚固的石头和木材建造而成,内部储存着大量的柴草和易燃物。一旦发现敌军水军来袭,烽火台上的士兵就会迅速点燃烽火,将敌情传递给后方的曹军。

同时,苏烈在长江的关键航道上设置了铁链和暗桩。铁链由粗壮的铁链组成,横跨江面,铁链的两端固定在岸边的巨石上。铁链的高度适中,能够有效地阻挡敌军大型战船的前进。暗桩则隐藏在水面下,这些暗桩用坚硬的木材制成,顶部削尖,一旦敌军战船撞上暗桩,就会受到严重损坏,甚至沉没。

在江边,苏烈还部署了大量的水军。这些水军士兵经过严格训练,熟悉水性和战船的操作。他们驾驶着各种类型的战船,包括大型的楼船和灵活的艨艟。楼船高大威武,船上设有多层建筑,可以容纳大量的士兵和兵器。艨艟则小巧灵活,速度极快,船头装有尖锐的撞角,适合在狭窄的水道中作战。

水军士兵们在江面上进行着紧张的训练。他们练习划船的技巧,提高战船的航行速度和操控性。同时,他们也进行着各种战术演练,如撞击敌军战船、近距离的弓弩射击和登船作战等。苏烈亲自视察水军训练,他向士兵们强调了水军在荆州防御中的重要性,并传授给他们一些在实战中应对敌军的经验。

在陆地上,苏烈重点加强了交州方向的防御。他在通往交州的道路上修建了一系列的防御工事。在道路的关键位置,修建了坚固的关卡。这些关卡由巨石和泥土筑成,城墙高大厚实。关卡的城门用铁皮包裹,十分坚固,门上设有了望孔和射击孔,方便士兵观察和攻击敌军。

关卡内储备了大量的粮草、兵器和箭矢。苏烈深知,一旦交州方向的联军来袭,这些关卡将成为抵御敌军的重要据点,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物资供应。在关卡周围,还挖掘了深深的护城河,河水引自附近的河流,既增加了关卡的防御能力,又为士兵们提供了水源。

除了关卡,苏烈还在道路两侧的山上设置了大量的营寨。这些营寨隐藏在山林之中,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营寨内驻扎着曹军的步兵和弓箭手,他们可以居高临下地对经过道路的敌军进行攻击。当敌军进攻关卡时,山上营寨的士兵可以从侧面和后方对敌军进行骚扰和攻击,使敌军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苏烈还对步兵和弓箭手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他要求步兵们提高近战能力,尤其是在狭窄地形下的战斗技巧。步兵们练习使用盾牌和长枪,组成紧密的阵型,抵御敌军的冲锋。他们还学习如何在敌军的攻击下保持冷静,寻找敌军的破绽进行反击。

弓箭手们则加强了远距离射击的精度和速度训练。苏烈为弓箭手们配备了更好的弓箭,这些弓箭的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弓箭手们在训练中不断调整射击角度和力度,提高在不同距离和地形下射击的准确性。他们还练习了齐射和散射等战术,以便在战场上根据敌军的队形和距离进行有效的攻击。

在情报收集方面,苏烈进一步加大了力度。他知道,只有及时准确地掌握联军的动向,才能更好地应对敌军的进攻。他在荆州各地建立了更加严密的情报网络,招募了大量的当地百姓作为情报人员。这些百姓熟悉当地的环境和人员情况,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联军的情报。

情报人员分布在各个城镇、乡村和交通要道。他们以各种身份为掩护,如商人、农夫、渔夫等。他们会留意联军士兵的行踪、物资运输情况和军队调动信息等,并及时将这些情报传递给苏烈。苏烈还设立了专门的情报分析机构,对收集到的情报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线索,为军事决策提供依据。

苏烈回防荆州后,他的一系列行动让曹军的防御更加稳固。他带来的北方精锐骑兵增强了曹军的机动性,新的防御部署有效地应对了联军可能的进攻方向,而更加严密的情报网络则为曹军提供了宝贵的预警信息。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战争局势下,苏烈就像一座坚固的灯塔,为曹军在荆州的防御指明了方向,让曹军在面对联军的威胁时更有底气,也让这场战争的走向充满了更多的悬念。无论是士兵们紧张训练的身影,还是江边、关卡等地新的防御设施,都在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紧张,而苏烈,正站在这一切的中心,指挥着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防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