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南下之路
建安十三年,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初成,雄心勃勃的他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南方那片广袤而又复杂的土地。此时,苏烈作为曹操麾下的得力战将,早已做好了随主南下的准备,他深知,这将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征程。
曹操的大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南下之路。这支军队气势磅礴,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然而,南方的局势却远非他们想象的那般简单。首当其冲的便是荆州刘表的军队,这是一支盘踞在荆州多年的势力,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情了如指掌。
苏烈深知,要想顺利突破荆州防线,不可贸然行事。他在行军途中,仔细研究地图,向当地的百姓打听情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用的细节。他发现,刘表的军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将领之间存在着或明或暗的矛盾。这些矛盾,就像是隐藏在敌人阵营中的裂缝,若能巧妙利用,或许能成为曹军突破防线的关键。
于是,苏烈向曹操提出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他建议曹操暗中派人联络那些与刘表存在矛盾的将领,许以重利,煽动他们的不满情绪。同时,在军事行动上,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迷惑刘表的军队。曹操对苏烈的建议深以为然,当即下令实施。
在与刘表军队的初次交锋中,苏烈亲自率领一支轻骑兵,佯装攻打荆州的东部防线。这支骑兵队伍如疾风般迅速,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制造出了曹军主力进攻的假象。刘表的守军见状,急忙将大量兵力调往东部防线。然而,这只是苏烈的佯攻之计。
与此同时,苏烈早已安排另一支精锐部队,悄悄地向荆州西部防线的薄弱环节进发。这支队伍在夜色的掩护下,如同鬼魅般潜行。他们避开了刘表军队的巡逻,顺利抵达了西部防线的一处关键据点。这里的守军因兵力被抽调而相对薄弱,曹军发动突然袭击,守军顿时大乱。苏烈带领的轻骑兵在完成佯攻任务后,也迅速赶来支援,两面夹击之下,西部防线迅速被突破。
随着西部防线的突破,刘表军队内部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那些原本就对刘表心怀不满的将领,看到曹军如此凶猛的攻势,心中更加动摇。苏烈趁机加大了分化的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向这些将领传递信息,表明曹操对他们的赏识和接纳之意。在曹军的军事压力和心理攻势下,一部分刘表的将领开始动摇,他们暗中与曹操联系,表示愿意在合适的时机倒戈。
在战场上,苏烈继续发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领军队如破竹之势,接连攻破了荆州的多座城池。每一次攻城,他都精心策划,先派出侦察兵详细了解城防情况,然后根据敌人的部署制定作战计划。在攻城过程中,他注重士兵的协同作战,步兵、弓箭手、投石车相互配合。步兵在盾牌的掩护下,逐步逼近城墙;弓箭手在后方持续射箭,压制城墙上的敌人;投石车则不断向城内投射巨石,破坏敌人的防御设施和士气。
刘表之子刘琮,在曹军的强大攻势下,陷入了深深的恐惧和绝望之中。他看到自己的军队节节败退,内部又人心惶惶,深知大势已去。在谋士们的劝说下,刘琮最终决定投降曹操。当刘琮的投降消息传来时,曹军上下一片欢呼。曹操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荆州的大片土地,军队士气大振。
然而,苏烈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那就是江东的孙权和刘备联军。这两支军队虽然看似各自为政,但在面对曹操的大军时,极有可能联合起来。而且,孙权据有江东多年,水军实力强大;刘备虽暂居荆州,但麾下也有不少能征善战之将。
苏烈向曹操进言,建议稳扎稳打,先巩固在荆州的统治,再图江东。他指出,荆州刚刚占领,民心尚未完全归附,需要时间来稳定局势。同时,曹军对南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还不太熟悉,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而且,长途行军之后,士兵们也需要休整,补充粮草和装备。此外,还应加强对荆州地区的情报收集,了解孙权和刘备联军的动向。
然而,曹操此时在胜利的喜悦中有些轻敌。他认为,刘表的军队是荆州的主要抵抗力量,如今刘琮投降,荆州已基本平定,孙权和刘备联军不足为惧。他虽然认可苏烈的部分建议,但并没有完全采纳。曹操下令大军继续南下,准备一举荡平江东。
苏烈心中虽有担忧,但作为臣子,他只能服从命令。他在继续为曹操出谋划策的同时,也在暗中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他加紧训练士兵,特别是那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的士兵,让他们尽快熟悉水上作战的技巧。他还督促后勤部门,确保粮草和物资的充足供应。同时,他派出更多的探子,深入江东地区,收集有关孙权和刘备联军的情报,以便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南下的过程中,曹军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南方的气候潮湿闷热,与北方的干燥寒冷截然不同,许多士兵开始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疾病在军中悄然蔓延。苏烈见状,心急如焚。他一方面安排军医为患病的士兵治疗,另一方面下令改善士兵的居住条件,尽量让他们适应南方的气候。他还组织士兵进行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