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尾声(1)(1 / 2)

若晨高中毕业考上了京大的美术系,大学毕业以后又去了英国留学。

大学期间,若晨在苏谨茹的资助下办了一次画展,苏谨茹没想到儿子的画竟然价格不菲,好多画都被人高价买走了。

儿子大学期间和留学的所有费用都是他自己挣的。

苏谨茹出钱帮助他办画展,只是觉得自己有条件支持儿子的兴趣爱好,花点钱让他高兴,没有奢望儿子能够靠画画养活自己。

苏谨茹无条件的支持儿子画画,只是觉得儿子生在衣食无忧的年代,她也有能力给他提供一辈子都花不完的资金,所以他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退一万步说,以儿子的学历,当一个美院的老师也可以混口饭吃。

但是儿子没有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他想自由自在的画画。

若晨留学回来以后,他到处跑,说是去采风,实际上是四处游玩,看尽美丽的山山水水。。

他就这么一边玩一边画画,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苏谨茹见儿子以他自己的方式活得很好,也不再纠结他有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她自己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不比别人过得差。

可能儿子就是遗传了她的这份向往自由喜欢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基因吧!

作为父母,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让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所以苏谨茹和袁文杰对儿子放手,让孩子发挥他无尽的创造力。对于父母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由呢!

按照评论家的话说,若晨的画,透着洒脱、自由和空灵。

若曦读的是京大中文系,后来又读研,毕业以后就留在京大教书。

若曦业余写作,上高中的时候,她的诗歌和散文就在报刊上发表。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盛行诗歌,若曦出版了两本诗集,一度风靡一时。

后来她专注于写小说, 有多家出版社争抢她的版权。

对于苏谨茹来说,不管是儿子的画作还是女儿的文章,她都不懂好在哪里。

那些评论家对若晨和若曦作品评论的共同点就是,有灵性。

两个孩子都说,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从小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岛屿上。

岛屿上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有金色的沙滩,有辉煌灿烂的日出日落,有田园风情的稻田,有各种美味的水果,还有岛上人们的善良和友好,还有父母和整个家族对他们无限的宠爱,这些都是他们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

幸福的童年能够滋养一个人的一生,这句话在若晨和若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苏谨茹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不断的买房子,买的都是京城三环以内的老房子,有些甚至都是临街的店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