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人才之争(2 / 2)

在东吴,周瑜为此事大发雷霆。

“诸葛亮竟敢与我争抢人才,简直是不把东吴放在眼里!”他在营帐中怒拍桌子,脸色铁青。他身边的将领们也都义愤填膺。

吕蒙说道:“都督,不能让蜀汉得逞,必须加大力度争夺。我们可以提高条件,务必把人才抢到手。”

陆逊则冷静地分析道:“都督,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能因为争夺人才而破坏了孙刘联盟,否则曹操必将趁虚而入。如今曹操虽在赤壁之战中受挫,但实力依然雄厚,我们不能给其可乘之机。”

周瑜沉思片刻,说道:“但这些人才对我们东吴至关重要,不能轻易放弃。我们必须想办法在不破坏联盟的前提下,争取到他们。”

而在蜀汉,诸葛亮也倍感压力。

“此次人才之争,关乎蜀汉的未来,绝不能轻易让步。”他召集部下商议对策。

赵云说道:“丞相,我们应当展现出蜀汉的诚意和优势,让人才看到我们的真心。比如,可以邀请他们来蜀汉参观,感受我们的氛围和决心。”

庞统则说道:“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因此与东吴闹僵,毕竟联盟还需维持。我们可以与周瑜进行沟通,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一些人才也开始权衡利弊,思考自己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李逸在小院中踱步,夜已深,但他毫无睡意。月光洒在竹林间,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东吴实力雄厚,或许能让我更快地实现抱负。但蜀汉的仁德和理想,又让我难以割舍。”他抬头望着天空中的明月,心中充满了纠结。是追求荣华富贵和权势,还是为了正义和理想而奋斗,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王猛也在营帐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东吴的条件诱人,但蜀汉的正义让我心动。我究竟该如何选择?”他想起自己在战场上的誓言,要为百姓谋福祉,为正义而战。可现实的利益又摆在眼前,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

而在这个时候,一些其他的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曹操得知孙刘双方为了人才而争执,暗自高兴,认为这是一个削弱他们的好机会。

“传我的命令,密切关注孙刘的人才之争,寻找机会从中作梗。”曹操对手下说道。他坐在营帐中,目光阴鸷,嘴角勾起一丝冷笑。“让他们互相争斗,消耗实力,到时候我再一举出击。”

曹操的谋士荀彧进言道:“主公,我们可以派出细作,散布谣言,挑拨孙刘之间的关系,让他们的矛盾更加激化。”

曹操点头表示赞同:“此计甚妙,务必让他们的联盟出现裂痕。”

在这复杂的局势下,李逸和王猛的决定变得至关重要。他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更可能影响三国的格局。

就在李逸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信中没有署名,但内容却让他大为震惊。信中指出,如果他选择东吴,可能会陷入无尽的权力争斗之中;而选择蜀汉,则有可能面临艰苦的战斗和资源匮乏的困境。这封信让李逸更加迷茫,他不知道这封信的来源和目的,是有人真心提醒,还是敌人的阴谋诡计?

王猛这边也不平静。他的部下们对他的选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去东吴,追求更高的地位和财富;有的则认为应该加入蜀汉,为正义而战。王猛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知道自己的决定不仅影响自己,还关系到跟随他的兄弟们的未来。

此时,东吴和蜀汉的使者也没有闲着。赵刚不断向李逸描述东吴的繁华和美好前景,陈风则向李逸讲述蜀汉的艰难与希望。两人各显神通,试图说服李逸。

而在王猛的营帐外,张合和姜维也在焦急地等待着他的决定。他们不断地派人打听王猛的想法,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进一步打动他。

终于,李逸决定先秘密前往蜀汉和东吴考察一番。他乔装打扮,避开了双方使者的监视。在蜀汉,他看到了百姓们虽然生活艰苦,但却充满希望和斗志;在东吴,他看到了繁华的城市和强大的军队。但在考察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东吴内部的一些权力斗争和蜀汉面临的种种困难。

王猛则决定与自己的心腹们进行一次深入的讨论。在篝火旁,他们彻夜长谈,回忆着过去的战斗,展望未来的前景。最终,王猛心中渐渐有了答案。

当李逸和王猛分别做出决定的时候,三国的局势也将因此而发生改变。而他们的决定,又将引发怎样的波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