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唐诗三百首(1 / 2)

然而,苏油却并未因此满足。他拿着那些超标的瓷码,严肃地对老于说:“我们的活字码,就是要做到比雕版还要精良!”老于一听,顿时急了,他迅速排印了一页《唐诗三百首》,字体大小错落有致,试图证明自己的技艺已经足够精湛。

但苏油却坚定地摇了摇头:“于工,您误解了我的意思。活字码的出现,确实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工艺的要求。相反,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提升品质,做出更细腻、更秀美、更小巧的印码来。”

老于一听这话,眼眶顿时湿润了。他颤抖着声音说:“那我这几十年的手艺,岂不是都要作废了?”苏油连忙拉着他的手,安慰道:“于工,您这话可就说错了。活字码的出现,只是为您的技艺开辟了新的天地。您要相信,您的手艺在这里,只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和提升。”

就这样,在苏油的鼓励和指导下,老于和陶工们再次投入到了紧张而充满希望的工作中。他们知道,每一枚瓷码的诞生,都代表着匠人的智慧与匠心,也代表着他们向更高品质迈进的坚定步伐。

在这个曙光初现的时刻,一个印刷史上的奇迹正悄然拉开序幕,但它仅仅是璀璨星河中的第一缕光芒,预示着无限可能的未来,而非终点。

程文应大步流星地走过来,拍了拍老于的肩膀,笑道:“老伙计,小油(苏油)的话在理,咱们这批精心雕琢的字体,虽已与古老雕版比肩,却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想象一下,那纸张将更加坚韧如丝,字码小至蚊足,装帧华美如画卷,我大宋的文化教育,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

这一切的辉煌,都离不开你的匠心独运。来,别让喜悦冲昏了头,咱们回去,继续那未竟的探索之旅!”

老于这才如梦初醒,一抹眼泪,尴尬地笑道:“哎,我这把老骨头,怎么就被这点成就感动得泪眼婆娑了?这可是咱们共同书写的新篇章啊!”

谈及这批高精度的瓷活字,它们如同精灵般,只需一抹薄胶便能稳稳站立,排列整齐,字字清晰,行列间距精准无瑕,与雕版相比,效率之高,有如云泥之别。苏油灵机一动,向程文应提议:“叔父,何不在审版工房添置几面铜镜?

如此一来,工匠们便可通过镜中倒映,如常阅读般审视排版,省去了辨认反字的繁琐,即便是初识文字的童生也能胜任,从而让更多人力投入到活字的精雕细琢之中。”

程文应听后,对苏油的智慧赞叹不已,心中暗自思量:此子真乃奇才,智慧之光,近乎神迹!

而老于,望着那数百枚因瑕疵而被淘汰的瓷活字,心中仍是万般不舍,欲将其带回,企图以锉刀打磨再利用。这时,连素有“瓷公鸡”之称的史洞修也忍不住开口劝阻:“老于啊,你这可不是明智之举。玉瓷之坚,非寻常工具所能撼动。

苏油所说的废品率,是工艺进步必经之路,我们只能努力降低,无法完全避免。你若是真在乎这点时间,不如让我再烧一炉,几千枚活字,眨眼功夫便又出炉,这才叫效率,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