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火焰的烘烤,泥圈变得更加坚固。当陶器烧成,许多泥条在高温下断裂,但苏油早已胸有成竹。他让孩子们将断裂的泥条架设在进气道上,留出巧妙的孔缝,接着开始垒砌第二层泥圈,中间特意留出一个灶门,与下方的灰道出口完美对接。
当第二层也烘干后,那块多孔的大圆陶板被庄严地摆放在了上方,周围再次垒上了第三层泥圈,这一层高耸入云,足以容纳他们所有的梦想与希望。
终于,在黄昏的余晖中,一座小陶窑拔地而起,它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稳固的基座与灰道,中层是熊熊燃烧的燃烧室,上层则是神圣的陶室。这座陶窑不仅是他们劳动的结晶,更是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苏油的带领下,这群穷人的孩子用智慧与勤劳, 在那个被夕阳染红的时刻,他们小心翼翼地合上那块特制的、仅有几缕透气小孔的泥质窑盖,仿佛是为即将诞生的奇迹加冕,一个既原始又充满智慧的窑炉,就这样被赋予了完美的功能性。
然而,谈及高产,这里的每一粒尘土都似乎在轻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慢慢来才是生活的真谛。
火焰在窑口欢快地跳跃,继续着它的烘干使命,而周围,一捆捆翠绿的竹枝静静等待,准备与这炽热共舞。苏油瞥见炊烟袅袅中,一锅米饭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却未见众人动筷,不禁好奇发问:“佳肴当前,何故迟疑不开宴?”
糟娃憨厚一笑,解释道:“咱家碗碟少,往常我们都是外出解决,再为家中弟妹打包带回些温暖。今日难得团聚一堂,不如让饭菜稍凉,大家共享这难得的温馨时光。”
苏油闻言,目光转向桌上的空白:“那菜肴何在?”
狗剩瞪大了眼睛,一脸茫然:“菜肴?还需菜肴吗?”
苏油心中一动,计上心来:“既如此,何不借此机会,为这顿饭增添几分乐趣?大伙儿劳作半日,汗水淋漓,不如我们去河边小憩,带上所有竹制工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捞鱼之旅!”
他深知,那条蜿蜒于村边的小溪,在盛夏时节尤为丰盈,鱼儿穿梭其间,生机勃勃。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向着那片波光粼粼的秘境进发。
溪水中,孩子们欢笑着,三两成群,手持竹筐,轻轻掠过水面,每一次提起都满载而归——尽管它们大多是一寸不到的稚嫩鱼苗,但在苏油眼中,这些小鱼却是即将变成桌上佳肴的宝藏。他还记得,小鱼干搭配一碗白粥,是儿时最纯粹的幸福。
河边,笑声、水花声交织成夏的乐章,小鱼苗们在清水中跳跃,洗去尘土,也洗净了心灵。苏油则在一旁忙碌,他将小鱼与盐、姜末细细拌匀,那香味,瞬间弥漫开来。
随后,他回到已渐凉的陶窑旁,熄灭明火,留下木炭余温,用干草与稀泥巧妙封住大部分通风口,让窑内成为天然的烘箱。
小卵石堵住了窑板上的小孔,蕉叶与干草层层叠加,构建起一个临时的“烤箱”。小鱼迅速吸收了调料的味道,沥干后,裹上薄薄一层素油,再用蕉叶隔开,层层叠叠,放入窑中,静待时间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