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125军工厂提出了解决方案:开发一套智能控制系统。
利用该系统将多达一万架的小型无人机分组编号,并根据不同任务要求分配行动,根据实时战场情况灵活决策战术行动方式。
对,125军工厂最大的目标是使这些庞大的小型无人战队变得智能且具有自控性,能够在战场上模仿人类思维来进行决策甚至自己制定战术。
如果这套系统的智能化程度足够成熟的话,每一架小无人战斗机能实现完全自主行动。
即使过程中有损失,但由于小无人战斗机可大规模制造,总体代价仍可控。
这套系统的中枢就是一个军用级AI。
早在前期阶段,这个军用AI就通过模拟游戏方式获得了许多实战经验值。
当然现阶段的这个军用AI还只是基于模拟环境,跟实际情况可能有很大差异。
虚拟场景中的任何参数设定都无法与真实战斗情景相比拟。
在过去,由于硬件尚未完备,所有训练只能在数字世界中进行。
但随着小型无人飞行器基本结构已经定型,李雨燕便着手将其原有的控制系统替换成了这款新式军用AI。
首批十几架改装完成后的首次试验也随之正式开始了。
此次实验得到了景熵的高度关注,因为它关系到无人战斗机的核心战斗力问题。
单纯依靠人的反应来指挥小型无人飞行器显然不能发挥出最好效果。
人下指令的过程总会有一些延迟,在瞬息万变的真实战场上这将是致命弱点。
这里面得花的军费,可是个天文数字,所以这个点子肯定要调整一番。
“三四七”的125兵工厂提出了一种办法,那就是开发一套远程智能控制系统。
通过这套系统,可以给一万架小型无人机编号,然后分成几个编队,每个编队执行特定的任务。
这些无人机会根据战场上遇到的情况,自己选择战斗策略。
确实,125兵工厂的目标是让这成千上万的小型无人机变得像人一样聪明,能配合着打仗,甚至还能自己策划战术。
如果这套系统够智能,每一架小飞机都能自己决定怎么打。
即使有时会因为出错损失几架小飞机,但这种代价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大量生产后,它们的成本相对可控。
这个系统的灵魂,是一个军事用途的AI。
这AI在开发初期就已经在九个战场试验区使用了游戏模式来加速学习和成长。
当然,目前的这款军用AI还只是基于虚拟世界中的训练,和真实的战斗环境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不管虚拟世界的设定多么真实逼真,跟复杂多变的真实战场相比始终会有差距。
之前,小型无人战斗机还没研制出来,所有的测试都是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的,让智能AI不断学习和提升。
但现在,小型无人战斗机已经初具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