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初年,朱元璋多次下诏在南京建造备倭海船,南京逐渐成为明代最重要的造船中心。
洪武后期,造船场分布愈加广泛,福建、浙江、山东、湖广出现了许多大型造船厂。
明初造船业与宋元相比不遑多让,造船规模之大,造船配套之齐全,造船质量之高,造船检验之严,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明代的造船巅峰无疑是永乐朝,仁宣之后,社会思潮趋于保守,航海的没落直接带来了造船业的没落。
除了战略收缩的政治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国内大型木料奇缺。
唐中期以来,气温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气候条件的变坏,自然影响到树木的生长,到了嘉靖和隆庆年间,作为江南粮仓的苏州竟然六月飞雪。
不仅北方的大木材已经砍光了,就连南方也难找到大木料了。
三大殿被焚,朱翊钧只能命人去云南、贵州、四川的深山老林里去砍伐树木,然后经过长江运到南京,再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到北京来,要多费事有多费事。
连修建皇宫的木料都这么紧缺,哪有闲心事造船?
到了泰昌年间,山东水师、浙江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用的还是万历三十年前的战船。
因为年久失修而朽坏不堪,在面对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高大威猛的大船时,气势上就矮了一大截。
痛定思痛,常洛决定重振造船业。
然而船是造出来用的,只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才能积累造船经验,设计出更合理更适航的船只。
明朝实行闭关政策,远洋航行的需求几乎没有,顺理成章,在建造远洋船只上自然就是一片空白。
泰昌七年正月初九,文华殿中,新年的第一次朝会,常洛就宣布,从今年开始,用十到十五年的时间,逐步废除维持了六百年的禁海令。
海禁政策宋朝就有,本质是争夺海贸控制权。海禁是限制和禁止民间私人贸易,从而以官方朝贡贸易垄断利润,商人不是不可以出海做生意,而是必须取得朝廷允许,并且要课以重税。
元朝实施官本船制度,由政府建造海船,发给本钱,挑选经手人入番贸易诸货,利润民三官七。
走私屡禁不止,大海商群起反对,官本船制度被废弃。
元朝和阿拉伯、欧洲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巨额利润的吸引之下,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弃种水稻改种桑树的风潮,粮食产量税减,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各地出现食人的现象。
朱元璋的父母就是饿死的,自然会从王朝稳定的角度禁海,从而保证农民种粮。
明朝大部分时期,针对由谁来主导海上丝路和利润分配,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爆发了数次激烈的博弈。
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作为海上丝路的开启者和源头,却走上了一条反时代、反历史、反海洋的自绝之路,使华夏文明在近现代大幅落后于西方。
满殿的文武大臣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孙承宗、袁可立等老臣纷纷表示反对,理由无非是:
"万里海疆洞开,不知会有多少奸邪之民趁机兴风作浪,海船一旦出了码头,全不在朝廷管辖之下,长期海外行船通商,与海盗、倭寇、外邦搅和在一起,难免生出异志,动摇国本。“
常洛目光坚定地扫视群臣,大声说道:
\"朕昨夜览成祖实录,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共有六十三只宝船。大船长达四十四丈四尺,阔达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十五丈。船上计有西洋官校、旗军、通士、民稍、买办、书手,共计两万七千六百七十名,何其雄哉?\"
\"再看看现在鲁、浙、闽、粤诸省水师,用的都是些什么船?荷兰不过是个蕞尔小国,却敢不远万里来欺负人,几百条船就能将福建半省夷为平地。耻辱!实在是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