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钦天监择选吉日,报请准许。
然后礼部查阅典籍制定仪注,中书省拟定诏书,再下发到两京十三省。
还要派使臣诏告外夷诸藩,遣勋臣贵戚辅臣持节前往五岳祭告诸神。
然后皇帝携储君前往太庙祭告先祖,礼部制办各种礼服冠冕,采办各种珠宝。
大臣们还要上表庆贺,如此反复周折。
更不用说册立大典,祭天祭地,问答礼赞,庄严繁琐,难以尽述。
册立之后又需蠲免税赋,赦免囚犯,示天下以宽仁,然后修武习文,养德东宫,以为天下储。
钦天监选定的册立吉日是八月十九日,礼部参考前朝规制,要户部拨银四十二万两,用于采办各种珍珠、玉石、宝器、搭建各种彩棚。
户部认为国家财政拮据,要求减到二十八万两。
礼部不同意,认为册立储君乃国家头等大事,财政再拮据也不应在此等大事上节俭。
毕自严和文震孟互不相让,嘴巴官司打到了中书省。
毕自严说道:\"福建打仗己经花了四百多万两白银,抚恤将士尚需一百二十万两白银,战后重建尚需四十万两白银,这么多银子漫无着落,户部实在没有余钱,册立大典能省一点还是省一点吧。\"
文震孟说道:\"太子册立大典有各藩属国来观礼,弄得捉襟见肘,有失朝廷体面,四十二万两为历代最低,再少就没个体统了。\"
毕自严道:\"我也没说四十二万两多,奈何户部没钱。\"
文震孟道:\"你再哭穷也没用,四十二万两我要定了。\"
毕自严道:\"没钱就是没钱,你再要我也拿不出来。\"
孙承宗最喜欢抹稀泥,说道:\"也不依户部的,也不依礼部的,册立大典的标准就定在三十六万两白银。\"
毕自严还嫌太多了,文震孟还嫌太少了,两人全都不领情,对着孙承宗火力全开。
这种扯皮拉筋的事几乎天天都有,孙承宗干脆不管了,直接推到皇帝那儿。
常洛把朱由检叫到乾清宫西暖阁中,问道:\"哥儿,你说这事儿咋办?\"
朱由检沉思片刻后,恭敬地回道:“父皇,儿臣以为,册立太子虽为国之大事,但如今福建战事吃紧,耗费巨大,百姓亦承担诸多赋税。毕堂部为国理财,锱铢必较是其本份。文堂部为国司礼,顾全朝廷体面也是其本份。
\"以儿臣之见,可于不失礼仪大体的前提下,尽量节省开支,穿在外面的冠服固然不可将就,但穿在里面的衣服也就不必换新的了,单这一项就可以节省三四千两银子。\"
\"孙先生取中间之数三十六万两甚宜。但三十六万两亦不必全部出自户部,儿臣这些年攒了六万九千两银子,不如将私库拿出来填补差额。待册立大典礼成之后,所用过的珍珠、玛瑙、玉石、翡翠也可以再卖到京师的各大珠宝行,换成银子后发往西北、东北、东南用于国事。”
常洛露出一丝欣慰之色,看来他真把那天讲的话听进去了,问道:“你连私库的银子都拿出来了,不就没钱花了吗?”
朱由检道:\"儿臣册立太子之后,年例银一下子从一万二千两涨到了二万四千两,这么多钱根本花不完。\"
这一番话令常洛很是满意,他传旨户部,拨银三十万两用于皇太子册立大典,所缺六万两从由检私库出。
朱由检私德的确不错,不贪图钱财,不崇尚奢靡,不耽于享乐。
毕自严和文震孟都很佩服太子的高风亮节。孙承宗、袁可立等也纷纷上书,盛赞太子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