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徐光启作保,孙承宗就料定这个王徵必定是西学一路的,问了问,果然王徵和徐光启、孙元化一样,也是天主教教徒。
孙承宗当下就不乐意了,说道:\"“陛下,西学乃是蛮夷之学,我大明自有圣贤之道,何须学习蛮夷?”
袁可立也附和道:“孙首辅所言甚是,而且让一个举人教导皇长子,这恐怕不妥吧。”
常洛却不以为然,“朕相信徐光启的眼光,而且王徵确实博学多才。朝廷用人,唯才是举,比如孙元化也是个举人,却将京军火器营训练得有声有色,此次在建州,火器营就立下了奇功。王徵学贯中西,对算学、历学、机械都很精通,皇长子对这些学问也很有兴趣。”
孙承宗和袁可立知道皇帝心意己定,也不好再说什么,又提起该为皇长子选婚了。
一旦选婚,大婚就接踵而至了,而大婚必定涉及到名位,册立太子就势所必然。
知子莫若父,以朱由校的性格真的适合当大明的皇帝吗?
面对孙承宗、袁可立的一再追问,常洛实在不知道该如何作答,只好敷衍道:\"由校心性未定,选婚的事还是一年半载后再说吧。\"
孙承宗却不是那么好敷衍的,又讲了一大篇,什么太子天下根本,宪宗多少岁立太子,孝宗多少岁立太子,先帝多少岁立太子。
刹那间,常洛有点理解朱翊钧的愤怒与无奈了,等孙承宗的长篇大论终于完结了,才淡淡说了声:\"知道了。\"
孙承宗一通乱拳打在棉絮上,很是泄气,又说起第二件事:
\"诸王在京己逾四五个月了,先帝丧礼己毕,礼部问,何时遣诸王归藩地。\"
\"还有瑞王、惠王、桂王己封多年,今新朝己立,何时遣三王之国?\"
瑞王就是老五朱常浩,封地汉中;惠王就是老六朱常润,封地荆州;桂王就是老七朱常瀛,封地衡州。
这三位大爷之所以迟迟没有之国,就是因为朝廷实在拿不出巨额的安置费来。
朱元璋出了名的护犊子,别的朝代都是皇子降等袭爵,第一代是亲王,第二代就是郡王了,可是明朝不是。
朱元璋二十四个儿子封了亲王;
朱棣三个儿子封了亲王;
朱高炽九个儿子封了亲王;
……
亲王的嫡长子还是亲王,其余的一律封郡王。郡王的长子还是郡王,其余的一律封镇国将军。
二百余年的时间,经过十来代的繁衍生息,宗室人口如同滚雪球一般,扩张到了一个恐怖的数字。
至于究竟有多少人,连礼部也搞不清楚,据徐光启推测,当在二十万上下了。
藩王最集中的陕西、山西、河南,负担的宗禄极其沉重。
以山西而言,存留仅152万石,宗禄312万石;
以河南而言,存留仅84万石,宗禄192万石;
以陕西而言,存留仅114万石,宗禄高达280万石。
宗室的供给通常由当地解决,宗室吃多了,百姓和官员就没得吃了。
地方府县怎么维持?
遇到灾荒拿什么赈济?
激起民变怎么办?
明朝的宗室不需缴纳赋税,不需要充当劳役,只有权利,没有义务。
农民辛苦耕种,却需要缴纳十税一或三十税二不同比例的田税,修县道、乡道、河道、城墙什么的也得出钱出工出力。
现在又有三位大爷要塞到藩地去,一个陕西的,一个湖广的,一个河南的,常洛想一想就觉得胆寒。
在长久的沉默之后,他突然说道:\"孙先生,袁先生,国朝的宗藩制度己经到了非大改不可的地步了。\"
孙承宗、袁可立也正为了瑞王、惠王、桂王之国的巨额开支而焦头烂额,闻听此言都抬起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