茎叶开始变得有些枯黄,一阵秋风吹过,大豆荚在风中轻轻摇摆,发出沙沙的声音。
族人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田间采摘,这是她们辛苦半年的成果。
有一些大豆的主茎上,拴着麻线绳标记,这是村长精心挑选的大豆植株。
它们的性状最为优异,茎干健壮、枝条多且结构紧密,结荚量大,豆粒均匀饱满色泽均一。
而且今年的植株都被台风筛选过一次,全部具备扛倒伏属性。
这些被村长打上记号的植株,会被专人收集,统一晾晒脱粒留种,并装进陶罐,放进村长家地库保存,当作来年的种子。
其实植物的驯化,并没大家想象的那么长。
历史上一种野生植物,平均经过300年,就会被早期人类驯化成适合种植的类型。
这还是在无意之间,或者是不清楚其中规律的情况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若是按照现代人的思维去悉心管理,驯化植物的时间只会是大大缩减。
田间的狗尾草同样长势非常好,一簇一簇的给人一种丰收的感觉。
虽说它们也经历过台风,但大部分都幸运的活了下来。
台风虽然强大,也不至于台风过后寸草不生。
狗尾巴草也和大豆一样收获留种。
不过它们太多了,白村长懒得一个一个的挑。
于是乎他让族人把花穗收集在一起,用手搓脱粒。
然后用竹编的簸箕,轻轻得把搓下来的种子扬起,风会吹走杂质碎屑,留下来的就是种子。
最后利用竹筛,筛选出颗粒较大的种子,留作第二年种植。
田里的其他作物也做如此处理,就不一一赘述了。
当然,仅仅从农田里选种留种还不够,野外挑选性状优秀的植株也很重要,而且可以说极为重要。
时至今日都有植物学家,在野外寻找遗传性状优秀的植株育种。
野外的植物在秋季爆发性成熟结果,比盛夏还要夸张,根本就来不及完全采摘。
好在村民们在夏季多有准备,石房也建了船也造了,还趁着气温高,晒了许多岩盐。
秋天有足够的劳力,去野外抢收。
每天都有一半的族人去草原、江畔、密林连摘带挑,采摘果实。
她们还发现了稻子,这让白村长非常开心,终于可以吃上大米饭了。
沉甸甸的平板车,不知不觉就压出了明显的道路。就连密林中,都压出了畅通的小径。
家家户户门前、露台,但凡是平坦的地方,都在晒着野果、种子。
木工们紧急制作晾晒架,晒果干往仓库中储存。
大食堂同样忙碌到不行,灶台一刻不停的熬果酱。
来不及处理的,就运送到杜氏家族负责的酒坊酿酒。
实在实在处理不完眼看就要烂了的,就不能酿酒了,这些果子只能倒进鸭圈、猪圈、羊圈,辛苦它们处理了。
这一窝野猪,被村民们喂的溜圆。
自从到了秋天,它们甚至没出过猪圈,除了吃就是睡。
白村长都有些担心它们的健康,怕它们血糖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