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一句话,让工头醍醐灌顶,一拍脑门:“天哪,这主意太棒了,我们苦石块造型怪异久矣,若是以后每枚砖大小尺寸都一样,这盖房就容易了!”
第二天,族人们就在芦苇荡边的粘土坑附近,新建了一处砖瓦厂。
遗憾的是这座烧砖厂建的有些晚,大多数族人们都没用上。
山崖采矿厂的石块用完后,二族长又开始炸矿山了。
再加上小石洞也在扩建,又运回来许多建筑石材。
建房剩下的石块,村人们又拿去盖公共厕所、奴隶宿舍、浴池、酒窖、铺路、扩建围墙……
他们甚至琢磨着要把化粪池也砌一圈石墙,不过这条提议被村长否决了。
虽说因各种跨越时代的科技加持,村里劳动力充足,但眼看马上要到作物收割季了,不可如此的浪费劳力。
实在闲得没事干的,村长就让他们去挖地窖、建仓库。以便秋天多多囤积草料、食物、肉干,用以过冬。
这些天白村长一直泡在河滩船坞,指导工人们造小木船。
船坞旁造了一间木头熏蒸房,蒸汽管道有半米粗,5米长,几乎能往里面塞进去根小树。
这些木头熏蒸管道,是用来加工船肋骨的。
把木条蒸软,卡在船龙骨、船筋骨上,外面再拼上船板,就是最早期的骨架船了。 这种结构形式的船,是古代海洋和河流航行的常见设计。
依靠龙骨和肋骨,形成坚固的框架,并由木板覆盖,如此就能够承受相当程度的风浪。
这类船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古中国的福船和维京长船。
至于防水的要点,就是在船板缝隙中,用木槌敲进干苔藓、锯沫、干纤维等,敲实后再封上树胶即可。
由于造船比之前任何一项工程都要复杂,而且还存在着危险性。
这种船不像是竹筏,依靠竹子自身的气密性漂浮,一旦漏水就是很严重的事故。村长不放心,每天都要亲自督导船匠们施工。
由于领袖的指挥光环加持,船匠们像是打了兴奋剂,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白村的第一艘骨架船就下水了。
姬白挑了几个水性好会游泳的,带着他们亲自去试航,
村民们先用滚木,把船推进船坞,然后跳进小船内检查,没有发现漏水现象。
然后再打开船坞水闸门,划着木桨把小船驶出船坞。
小船航行还算平稳,由于船身流线型设计阻力很小,划起来比之前的大竹筏要灵活省力。
最重要的是,船上的人再也不会被江水打湿了,眼见秋天就要到,这点非常重要。
虽然形势变化,大雷巨雷很少去打渔了,但其他族人们也没必要遭这个罪。
不过试航时,白村长还是发现了一个设计方面的问题。
这船浮力太大,吃水线很低,有些摇晃。
而且现在还没升起船帆,若是再升起船帆,弄不好一阵侧风就被吹翻了。
好在他有解决方案:“回港吧,以后不要空船出港了,可以搬一些石头放在船舱底下压舱,打上鱼载重上来了,船就稳了。”
水手们马上领会了村长的用意,连连点头
成功回到岸上,木工和船匠们高声欢呼,看得出来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成果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