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教育(2 / 2)

他接着展示了更多数据:

新科出身的官员,政绩普遍优异;

男女同校的学堂,不但没有乱象,反而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工商之学的推广,促进了经济发展,减轻了赈灾负担;

异族学生的加入,化解了边疆矛盾,促进了民族融合。

\"最重要的是,\"他掷地有声地说,\"这次救灾的成效,正是教育改革的最好证明。如果没有这些年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各地学堂的协作网络,灾情绝不会控制得这么快!\"

这番话引起了共鸣。更多的官员站出来作证:有的讲述亲身经历,有的展示具体数据,有的分享实地调查。

正说着,忽然又有紧急奏报送到:原来西北军镇的调动,是为了支援灾区;边境的异动,是部族首领主动请缨,要派人协助救灾。

周元瑾的脸色变得难看。显然,他低估了教育改革的影响力。那些被他们认为\"误人子弟\"的新式教育,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整个社会。

但守旧派还有后手。一位老臣站出来,说教育改革\"用度浩大,耗费国力\"。

这时,户部的一位年轻官员拿出了详细的财务报告:\"请诸位看看这些数字。教育投入看似增加,但带来的收益远超支出。就拿这次救灾来说,正是因为有了防灾预案和及时行动,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守旧派的攻势一次次被化解。但最后,周元瑾使出了杀手锏:他声称掌握了明德堂\"勾结异族,意图不轨\"的证据。

殿内一片哗然。就在这紧要关头,一个意外的证人出现了:北疆最大部落的首领亲自带着证物入宫,揭露了周家在边境挑拨离间的阴谋。

\"这些年,\"这位首领说,\"就是明德堂的教育让我们明白了和平共处的道理。谁在真心帮助我们,谁在挑拨离间,我们分得清楚。\"

至此,守旧派的攻势彻底失败。但叶知秧知道,这场风波远未结束。她对林月笙说:\"这次他们失败了,但一定还会有下次。关键是要未雨绸缪。\"

林月笙点头:\"我明白。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改革,让教育的根基更稳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叶知秧欣慰地看着这个成熟的君主:\"没错。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既要有坚定的信念,又要有灵活的策略。\"

当晚,明德堂灯火通明。师生们正在总结这次风波的经验,思考如何推动教育改革更好地发展。

\"这次的危机,\"叶知秧对大家说,\"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全面检视改革的成果,找出不足,及时改进。\"

她特别强调:\"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才实学,为了让知识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任何风浪都不足为惧。\"

窗外,又开始下雪了。雪花轻轻落在明德堂的匾额上,映照着烛光,显得格外明亮。

风波过后,教育改革不但没有停滞,反而得到了更多支持。因为这场危机恰恰证明了:新式教育培养的不只是读书人,更是能够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人才。

\"这才是最好的答复。\"叶知秧望着纷飞的雪花说,\"让事实说话,让成果证明,这就是教育最有力的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