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之冤案(234)(1 / 2)

在大宋的朝堂之上,发生了一桩令人匪夷所思的冤案。那是一个温暖的春日,阳光斜洒在汴京的青石街道上,苍翠的柳条拂动着,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城市无数的故事。然而,此时的街头却弥漫着一股阴霾。

某个夜晚,长安街的尽头,一名年轻女子惨死在阴暗的小巷中。她的身材修长,皮肤如雪,脸庞精致,原本是当今附近茶馆中最受欢迎的女子之一。可如今,她却躺在血泊之中,娇颜失色,隐隐透着一丝绝望与遗憾。她的名字叫做李馨儿,年方二十,身世平凡,却因美丽而深得富商之宠。

李馨儿的死,随即引发了整个汴京的恐慌,人人自危。朝中大臣纷纷猜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阴谋。包拯,众人皆称之为“铁面无私”的包大人,闻讯赶到。此时,他已然不再是那个只是严肃问案的官员,而是成了一位心思缜密的侦探。他的眉头紧锁,虽然风度翩翩,但眼神中透着不可动摇的正义感。

包拯沉吟片刻,随即指挥地方守卫清理现场。他注意到,小巷中遗落着一件件细微的物证:一块沾有血迹的青色绢帕,还有一尺长的银针,银针的顶部刻着一个“冯”字。内心的直觉让他对这一切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公孙,你来这里,仔细看一下这双足迹。”包拯吩咐身边的师爷公孙述。

公孙述立即俯身查看,细致的目光透过青石地面:“包大人,这儿的足迹似乎是个未成年的少年,走路的姿势有些轻盈。而且,方向上来看,他们朝着那条老街而去。”

“还有其他的线索吗?”包拯一脸严肃。

公孙认真思索:“并未发现其他异常,若按理说一名女子在此被杀,应该有其他目击者。可现在看来,似乎没有任何人为之停留。”

包拯心中一动,看来事情并不简单。他指示公孙去寻找周围人家询问情况,自己则开始追踪那条可能的逃跑路线。

不远处,南侠展昭静静立于树下,他的剑眉星目,面容英俊,气质非凡,正观察着四周。他心知包拯的严谨与智慧,因此在他身后默默跟随。

“展昭,有何发现?”包拯转头问道。

“我只见一少年模样,匆匆而过,神色慌张。察觉先前有几个人影在此附近徘徊,这些人似乎并不简单。”展昭的声音中透着一丝警惕。

两人准备追踪那少年,却想起了另一个重要的关键人物——李馨儿的情人,一个富商的嫡子冯凯。谁知冯凯得知李馨儿遇害的消息后竟失踪不见,令众人疑惑不已。

“我们去冯凯的家探个究竟。”包拯决心已定。

来到冯家,管家一见包拯到来,先是一阵慌乱,极力推辞:“冯公子只因亲事未成,心烦意乱,特意出门散心,绝无他意。”

包拯看着他,嘴角微微一扬:“既然如此,可否请您带我去找冯家的书房?”

书房门口,包拯仔细查看,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翻开的信笺,纸上写着冯凯与李馨儿的私信,内容暧昧,却隐隐透出一丝忧虑,似乎在暗示着某个危险的存在。

“包大人,书房内还有一枚墨盒,我刚才看到墨盒上落着一些红色的印迹,似乎是鲜血。”展昭眼中闪过一丝奇异的光彩。

此时,公孙也从书房一角找到一枚刻有“冯”字的青色绢帕,联想到之前发现的线索,一个大胆的假设在他们心中浮现。

“这难道是冯凯杀了李馨儿?然而为何他又会在信中提及危险?”包拯思考着,眉头紧锁。

不仅如此,包拯发觉冯家的佣人神情也显得很不对劲,时不时偷瞄屋外,似乎在暗示什么。他决定将佣人带回审问,直面审讯。

“在李馨儿死前你都在哪里?”包拯肆无忌惮地问道,目光犀利如刀。

佣人结结巴巴,支支吾吾:“小的……小的不知,冯公子这几天都在外。”

“外?真有这么巧,李娇儿被杀的前一天,你却没见到冯凯?”包拯沉声质问。

而此刻,正好冯凯赶到,他刚到门口,听见父亲与包拯的对话,忙无奈辩解:“我与馨儿多日未见,这根本与我无关!”

包拯看着他,忽然心中一震:“难道你与李馨儿的死与一个贩子有关?那贩子曾被父亲安插在各个茶楼之中,策划绑架她?”

冯凯神色微变:“不!这不是真相!”

包拯微微一愣,冯凯慌忙宣称:“不,我与香儿是青梅竹马,她生性单纯,根本无法引起别人的注意!我发誓,事情绝非她所想,我不会让任何人伤害她!”

冯凯固执的态度引发包拯的怀疑,神情愈发冰冷:“若是如此,证明你无辜的唯一方法,就是将你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带去查问,是否有人想对李馨儿下手!”

就在此时,展昭的眼角余光扫过窗外,忽然他扭头一惊:“包大人,李馨儿的父亲来了!”

李馨儿的父亲,面色苍白,似乎已被悲痛折磨得精神恍惚。然而他却在包拯面前跪下,哀求着:“包大人,还我女儿,求您替孩儿查出真相,孩儿死得冤屈!”

“您别急,请告诉我,李馨儿生前是否与谁有过纠葛?”包拯心中暗暗思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