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之冤案(36)(2 / 2)

经过几日的追查与盘问,包拯的 suspicion 集中在了一张信纸上,这张信纸上记录了余巧与马浩的私信。翻阅之下,上面提到马浩被人逼迫,同时还提到了一位神秘的“白衣女子”。

“即便马浩心有所属,但我仍助你逃脱此劫。”信中最后一行字清晰可见,令包拯陷入深思。

他当即召集展昭与马汉,商议对策:“马浩疑似心有所属,却在信件中透露出有人设下了圈套。”

三人决定再次会见马浩,深入探讨这件事情。而马浩此时正因余巧之死而痛苦不已,故对调查产生了极大的抵触。

“马公子,你可否交待真相?”包拯追问道。

“我所言皆为实,余巧与我情意相倾,然她的死绝无所由。”马浩眼中尽是懊悔。

展昭见状,轻声劝道:“可这似乎与信中的内容大相径庭。”

马浩面露惊愕,强忍着伤痛:“我全不知情,余巧对我情深,我则倾心她,怎会做出此等事情?”

“难以置信!”公孙述紧随其后,缓缓解释,“或许真相并不为此。”

经过重重的盘问与细致的调查,包拯终于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根据附近邻居的证言,案发当天,曾有一名白衣女子在余巧的家中出现,显得异常可疑。

“所有的关键线索都在这‘白衣女子’身上,她很可能是此案的幕后黑手!”包拯判断道。

包拯心思缜密,推理出“白衣女子”即是和马浩有私人关系的李心绮。她因妒忌怨恨,害了余巧,然而,她同样以绝妙的手法掩盖了自己的罪行。

几天后,一场在酒楼的较量中悄然上演。马汉打听到李心绮会在此赴一场社交宴会,包拯决定趁机设下圈套。

“随她而来,所谓的秋水共长天一色,都是一场玩笑。”包拯似有所悟,嘴角上扬。然而内心的波涛却在暗流涌动。

宴席之上,曲终人散,李心绮再度亮相,依旧风韵犹存,然而神情却略显紧张。包拯与展昭则巧妙布置,伺机而动,准备揭开她的伪装。

“李小姐,想必对余巧的死有所知。”包拯缓缓开口,目光如鹰隼般紧盯着她。

李心绮神色微变,故作镇定:“大人谬赞,我一介女子,何来察觉。”

但包拯的直率与洞察力已令她无处遁形,他决定将马浩的信件当众宣读,盯紧她的反应。信中字字句句都牵扯出她深藏心中的怨恨,最终将她逼至死角。

“我本无意,其实,我对余巧并不妒。《那白衣女子》只是我随口而言的伦理伎俩,谁知她却送命了。”李心绮在众目睽睽之下崩溃,眼泪止不住地流淌而下,倾诉着无辜的灵魂出窍。

万千真相涌上心头,在包拯的心中翻涌。他双目如炬,意念通透,每一步皆为波涛腾击。最终,在众人的见证下,案件的真相一一浮出水面,凶手昭然若揭。

“李心绮,为何心生恨意?余巧不过是一介平凡女子,尔如此狠心动手,罪不可恕!”展昭并不屈服,捉拿她的时机一到,便策马而上。

她冷笑一声:“妒忌又如何?余巧拥有的不止是马浩的情意,还有对我的一切,她让一切都黯然失色!”

但包拯却如一座不动的高峰,面对她的强硬态度,愈发坚定,寸步不让:“你已无所遁形,终究是要为你所做的付出代价!”

终究,李心绮被捕,而马浩内心重重的负罪感都化为乌有。包拯带着一丝解脱的微笑,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轻松。

“此案虽解,但更大的考验是内心的挣扎。我们都是世间的过客,理应以善良来面对一切。”包拯喃喃自语,自语之中也透出几分释然。

余巧冤屈得以平反,正义最终降临,包拯与展昭、马汉、公孙述等人四人紧紧相随,傲立在这条正义之路上。而这条路上蕴含的,却是对真实永无止境的追求与坚持。

繁华城郭中,月光渐渐洒落,似是送走了一段悲剧,又为一段新的传奇打开了序幕。正义之心,从未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