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倒看明朝历史(李自成:定国,你来给额当儿子吧。)(1 / 2)

【#倒看明朝历史#】

【甲申年,朱由检从一根白绫上复活,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建元崇祯。

同年三月,崇祯帝集结三千太监深夜猛攻紫禁城,将永昌皇帝赶出了北京。

吴三桂大军在崇祯英勇行为的感召下,上下一心、奋勇拼杀,终于将清军赶出山海关。】

弹幕区:

『老朱:开局一个碗。』

『崇祯:开局一根绳子。』

『所以故事是:开局一根绳,结局一个碗?』

『倒着来肯定是这样,别说,还挺有意思的。』

『朱元璋:所以我成亡国之君了?』

大明,应天府。

“终于到咱的大明了。”

朱元璋死死按住朱棣的肩膀:

“好好看看你的儿孙干了些什么好事……”

听到三千太监反攻紫禁城,朱元璋的声音戛然而止,愣在原地。

“是咱听错了,还是后人说错了?”

“勋贵们呢?”

倒着讲是反攻,那原本的历史就是守卫。

到最后为王朝尽忠的居然是自己一直看不起的太监?

念及此处,朱元璋心凉了半截,咱对勋贵们很差吗?

与国同休,历朝历代的勋贵待遇都比不上咱给他们的。

怎么到头来,拱卫的大明的是一群太监?

“爹,肯定也有勋贵殉国,只是单提三千太监比较有反差感。”

“后人为了引人注目,为了获取流量,什么事都敢说,这人无非用些春秋笔法而已,总比刚才的九十岁老人怀孕要可信的多……”

老朱愣在原地,朱棣应该直接跑。

但自家岳父也是勋贵,自己称帝之后他们还是皇亲国戚,听天幕讲,自己甚至让他们在南京拥有祭祀父皇的权利。

若是他们都没有殉国,跑了……乃至直接降清朝,那这大明朝得烂到什么地步?

爹的脾气,谁不了解,自己再不出言劝两句,勋贵们还能见到太阳吗?

“爹,四弟说的有道理,至少开平王一脉、魏国公一脉、西宁侯一脉肯定是死在抗清的路上。”

朱标也跟着劝解道,并说出了三个勋贵家族。

一个是自己原配太子妃常家妹子的家族。

一个是老四的徐家妹子的家族。

另一个则是镇守云南,不是亲兄弟,却比亲兄弟更亲的沐英家族。

常氏,朱标是了解的。

沐英,朱标也是了解的,即便后人不孝,但满清可没傻到让他们继续世袭云南,除了抗清,他们别无选择。

至于徐氏,他们更没得选,从老四开始,大明皇帝都有徐氏血脉,他们除非是傻子,才会选择投降满清。

所以朱标很自信的说出三人名字,又眼神示意朱棣和自己一起,将老朱扶回座位。

“那蓝玉他们呢?”

老朱任由儿子扶着自己,浑浑噩噩的问道。

“爹,天幕说我死后,蓝玉被您杀了,其他勋贵也……”

老朱又问道:“老四,那靖难勋贵呢?”

朱棣无言,我还没造反,怎么知道靖难勋贵都有谁?

老朱被天幕惊的浑浑噩噩,宋朝有崖山数十万军民,元朝也不乏文臣武将为国而死。

到大明,就只剩三千太监了,这让老朱如何能够接受……

大明的开国皇帝有些惆怅。

大明的末代皇帝在写写画画。

崇祯年间。

“太监可用,唉,魏忠贤杀早了。”

“嗯,吴三桂放寇入关。”

崇祯又提笔写下吴三桂的名字。

换做从前,但凡自己觉得吴三桂有反心,早就一纸诏书,让他自尽。

但现在,真的知道吴三桂反了,崇祯反而有些释然。

崇祯从天幕学到了多少知识,不太好说。

但他学了一点:要团结可以团结的大多数,才有胜利的希望。

中兴大明,当个世祖或者中祖,崇祯不敢想。

但把女真挡在关外,甚至剿灭,崇祯还是敢想一想的。

甚至有生之年,即便打不了红毛蛮夷,但收拾一下倭国,崇祯偶尔还是敢想一下的。

【三个月之后,李自成兵败西安,自降为闯王。

壬午年十月,大明第一猛人孙传庭复活,在郏县大败李自成。】

“孙传庭败了?”

“他怎么能……”

崇祯顿了顿,或许是朕的缘故导致他大败吧。

人贵有自知之明,以前或许还可以自欺欺人。

但被天幕警示,崇祯也明白了自己的缺点:刚愎自用、没有主见。

还有些自大和痴傻,被文臣骗的团团转。

崇祯盯着字幕,喃喃自语道:

“大明第一猛人,是称述还是反讽?”

崇祯思考之间,弹幕划过。

『确实猛,不亚于卢象升。』

『两个人的结局也相似,死于崇祯的不信任,死于明朝官员的内斗,死于没钱没粮。』

“是朕错了。”

“大伴,你说他们知道历史后,还……”

崇祯有些哽咽,自己怕是人心尽失,他们还愿意帮朕吗?

但王承恩却斩钉截铁的说道:“会!”

“???”

崇祯望过去,见王承恩眼光有些躲闪,轻声说道:“但说无妨,朕恕你无罪。”

“皇爷……历史上您不信任他们,没给什么钱粮,甚至还有其他官员掣肘,他们都为国战死。”

“现在您已经改变了,想必他们……”

王承恩没有接着说下去。

闻言,崇祯一时不知该笑还是该哭。

大明不缺忠臣,恰恰是朕这皇帝一般,很一般,才导致大明之亡。

【壬午年,投降明朝的降将洪承畴领十三万兵马出山海关作战。

闯王遭到埋伏,大败而归。

丙子年,高迎祥复活,接过闯王之位。

四月,皇太极率领残部退守盛京,改国号为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