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甫卿眼神中闪过一抹惊色,礼部还在担心南北不同的事,这个办法彻底解决了问题。
“好,好,好!陛下乃圣君,臣自愧不如。”张甫卿激动道。
“出题的事,由朕来出,科举开考之前,题目都在朕这里。”
“陛下此举甚好。”
不止张甫卿,连杨凤清、宋林书等人投来目光,仿佛是见到了圣人一般。
“今日还是议一议官员补缺的事,众位卿家都来说说,吏部那边的地方官员缺口怎么个弥补法。”
“陛下,地方官乃是国之根本,关乎江山社稷,此事绝不能大意。”张甫卿率先说道。
“陛下,从目前来看,我们缺的人中,基本都是在穷苦一些的县,当地除了穷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人口流失太严重,导致山匪泛滥。”
杨凤清将情况说了出来,这是他从各地来的折子中综合出来的问题。
穷、山匪、人口流失、天灾等等,这在历朝历代都会存在,尤其是王朝即将崩塌的时候。
大璃传承数百年,如果不是凌渊的出现,早已是强弩之末。
想要根除,只能从地方官员下手,杨凤清还有一点没说,就是当地的官匪勾结。
很多地方官为了政绩或者是税赋留在当地,他们会养寇自重,除了自己捞银子外,还会利用土匪来抢夺过路的商贾。
这个问题的存在,就算州府派兵去剿,当地官员会抛出点替死鬼来。
等州府的大军一走,这些山匪又继续冒出来。
这种事屡禁不止,导致有些地方官逼民反,需要消耗大量的军饷去剿匪。
大璃如今这种情况很多地方都存在,杨凤清私下也与凌渊说过。
只是大璃尚未完全在朝廷手中,楚州、越州、蜀州等地,都不尊凌渊这个皇帝。
朝廷的大军还需要处理他们,去各地剿匪也不太现实。
“陛下,禹州的情况倒是不错,卢大人在禹州建立的兵所,闲时种地,忙的时候剿匪。”
宋林书说的这个,其实是凌渊让卢祥生去尝试的,也是屯田制度的变种。
明朝的卫所制从一开始还是好的,最起码目前能用用。
“众位卿家,其实朕倒是有点不同的意见,朕觉得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数的情况,还是因为百姓没田。”
众人纷纷抬眼看向凌渊,大璃历来世家与皇族共天下,百姓们都是为了世家和皇族服务的。
“朝廷的税赋大部分来自田地,但大璃的田地百姓能种的越来越少,地都去哪了?”
“朝廷想要收田赋,是按人头收的,但百姓们连地都没了,自然是交不起的。”
这个问题存在由来已久,凌渊前世看过不少电视剧,历朝历代很多都因为这个事灭了国的。
田去哪儿了?
凌渊不说,他们也都清楚,只是他们家中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田地,就是不缴税的田地。
众人皆沉默,他们之中,虽然对凌渊都十分忠诚,但除了杨凤清外,很少有人真的会去关心百姓。
“陛下,按人头收税,是从太祖朝就开始的,这个是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