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皇上的“孩子”(2 / 2)

太子心中的疑问如同涟漪般不断扩散:父皇为何会与儿时的印象大相径庭?那时的父皇,在他的记忆中总是那般冷漠,对自己严格但其实也不怎么要求自己,反而是母后都在关心自己的学业,但对治国也都是而现在,父皇所展现出的不仅是仁政爱民的一面,更有着一种商人的敏锐与果决,将国家资源巧妙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样的转变,让太子既感陌生又觉敬佩。

而另一边,赵成宇正沉浸在自己对未来的规划中,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在他看来,水资源只是众多国家管控资源中的一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他更清楚,要想让国家真正强盛,就必须掌握更多的关键资源,从矿产到日常生活必需品,每一样都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在与高丞相的密谈中,赵成宇的言辞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在南国推行净水技术时,我们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确保技术的保密性。这不仅关乎我们的技术优势,更与各国的国运紧密相连。一旦技术泄露,我国便失去了优势,后果不堪设想。同时,对于土豆和花生的种植与加工,我们也要严加控制,只允许南国种植,而加工成食用油的过程则必须在我国才可以进行。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掌控食用油的市场,还能进一步巩固对南国的控制力。”

高丞相闻言,眉头微皱,但随即又舒展开来,他深知皇上的用意与决心,于是连忙叩首应和,表示将全力配合赵成宇的计划,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这时,门扉被猛然推开,夷妃怒气冲冲地闯入御书房,她的身后,小框子机敏地跟上,迅速将门外的侍从与随从一一拦下,确保这场突如其来的冲突不会扩大。夷妃的眼中闪烁着不甘与愤懑,她的声音尖锐而急促,直指皇上:“陛下!为何连皇后都不让我出去?为何我连踏出这宫门一步都如此艰难!”

赵成宇心中一凛,他能感受到夷妃言语间隐藏的怒火与绝望,同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夷妃心中对自己的种种责难与不屑。他深知,此刻的安抚远比任何解释都来得重要。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走向夷妃,语气中满是安抚与诚恳:“夷妃,你误会了。我将你留在这里,并非是要限制你的自由,今天是你赵姐姐封后大典的庆功宴,你怎么能不在呢?你赵姐姐不会伤心吗?我知道你担心有人用夷族的名义起义的事,你看,我不是把你的这些弟弟和这些朝臣都叫来商量了,三皇子已经提出了有效的建议,我们正计划着如何更有效地应对那个所谓的薛王爷三儿子的挑衅。”

夷妃的眉头微微一挑,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她嘴上虽应承着:“真的吗?”但心中却充满了不屑:“哼,那个三皇子,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能懂什么?无非就是动动嘴皮子,让那些无能的府衙去送死。剿匪剿不尽,民兵更是毫无战力,这样的安排能有什么用?若真要我说,不如直接给我两万精兵,我亲自率军进山,一把火烧了那三儿子的老巢,让他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夷族后裔!”

赵成宇自然听出了夷妃话中的深意与不满,他心中暗叹,却也明白夷妃的刚烈与果决。于是,他更加温和地劝慰道:“夷妃,你冷静些。我知道你有勇有谋,但此事非同小可,不可轻举妄动。我们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相信不久便能平息这场风波。当年我答应了你父母还有你祖父祖母要好好照顾你,别说你去什么战场,你就是在后宫手指破了皮我也要让你赵姐姐哄你开心的,是不是?你等等我们商量一个结果出来,然后就出兵剿匪好不好?”

夷妃闻言,脸色稍霁,但她那双锐利的眼睛依旧紧紧盯着皇上,仿佛在寻找着他话中的真诚与决心。最终,她轻轻叹了口气,没有再言语,只是默默地转身,任由小框子搀扶着离开了御书房。赵成宇就听到夷妃的心声又骂骂咧咧的,但倒是老老实实的走了。然后出去就把御书房的门关上,在外面喊:“你们要是商量不出一个对策来就都别出来!”

赵成宇面对夷妃的突然发难,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连忙应声答道:“马上!马上安排!”同时,他伸手轻轻擦拭着额头渗出的细密汗珠,苦笑中带着几分无奈与宠溺。他环视四周,朝臣们或惊讶、或好奇的目光交织在一起,显然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所吸引。

“你们看,”赵成宇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家这个小祖宗,我也是真的拿她没办法。她要是真的自己跑去剿匪,那场面,几十座山都能被她弄得寸草不生。夷族当年的手段,你们也都是有所耳闻的,勇猛无畏,手段狠辣。要不是先帝当年的那个决定,让当年的太子去剿灭夷族,我也不会被卷入这场风波,更不用提现在要照顾这个倔强的小妮子了。”

说到这里,赵成宇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过往的感慨,也有对现状的无奈。朝臣们闻言,纷纷交换着眼神,心中暗自揣摩。他们自然知道夷妃的身份非同一般,名义上是皇上的妃子,实则是皇上收养的干女儿,更是夷族遗孤的公主。然而,关于夷妃在宫中的生活,外界流传的版本却多种多样,有人说她深受皇上宠爱,也有人说她不过是被囚禁在深宫中的金丝雀。

此刻,听到赵成宇如此直白地透露了夷妃的真实身份与处境,朝臣们不禁感到一阵愕然。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位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女子,以及她与皇上之间那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纽带。

“原来,皇上还一直将她视为干女儿照顾……”一位年长的朝臣低声喃喃自语,语气中既有感慨也有敬佩。其他朝臣也纷纷点头,对皇上的这份深情与担当表示了理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