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激发内驱力,小组“内卷”促成长(1 / 1)

在追求学业进步的道路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一直是教育者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来,通过建立小组,营造“内卷”氛围的方式,在不少班级中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在某中学的一个班级里,老师将学生们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其中,有一个小组的表现尤为突出。这个小组由性格各异但目标一致的五名同学组成,分别是小李、小王、小张、小赵和小刘。

起初,小组内的氛围还比较轻松,大家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然而,一次小测验改变了这一切。小李在这次测验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仅在小组内排名第一,在班级里也名列前茅。这一成绩的取得,让其他组员感到了压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

小王开始主动增加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再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自己找额外的习题进行练习。小张则注重提高学习效率,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小赵和小刘也不甘示弱。小赵开始频繁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盲点。小刘则调整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将重点知识整理成笔记,反复复习。

在接下来的一次考试中,小组内的成员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小王的进步最为显着,他甚至超过了小李,成为了小组内的第一名。这种你追我赶的“内卷”氛围,让整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小组的学习成果不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还体现在他们的综合素质上。他们在课堂上更加积极地发言,参与各种学科竞赛也更加自信和从容。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中,这个小组代表班级参赛。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最终,他们在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就像在一所小学的五年级班级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在学习数学乘法运算时,老师先进行基础知识的讲解,然后让各小组通过合作完成一系列的练习题。小组内的成员们积极讨论,互相帮助。比如,在计算“25x16”这道题时,有的同学提出可以将 16 拆分成 4x4,先计算 25x4 得到 100,再乘以 4 得出 400;有的同学则想到把 16 拆成 2x8,先算 25x2 等于 50,再乘以 8 得到 400。大家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主动给较弱的同学讲解解题思路,耐心地解释每一步的计算原理,而较弱的同学也努力跟上大家的节奏,认真倾听和思考。在最后的小组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有的小组还制作了精美的演示文稿,将解题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的小组则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乘法运算的应用场景。通过这种小组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再如某初中的英语课堂上,老师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每个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英语对话展示。比如,有一个小组的主题是“我的梦想假期”。小组成员们积极收集资料,有的通过上网搜索热门旅游景点的介绍,有的翻阅旅游杂志寻找灵感。在准备过程中,他们热烈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共同编写对话内容。一位同学说:“I dream of going to paris and visiting the Eiffel tower.” 另一位同学接着说:“And I want to go to the Louvre museum to see the famous paintings.” 他们还互相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力求做到完美。在展示环节,他们不仅口语表达流畅,而且还加入了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让整个对话生动有趣。有的小组甚至准备了道具,如地图、帽子等,增强了展示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学习,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有了显着进步。

还有一所高中的物理学科中,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来完成物理实验项目。例如,在探究“电路中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实验时,小组内的学生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连接电路,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分析结果。在连接电路时,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确保每一个元件都连接正确。负责记录数据的同学全神贯注,眼睛紧盯着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当数据出现异常时,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是电阻值选择不当,还是电路连接存在问题。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成功完成了实验,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束后的小组讨论中,同学们深入探讨实验结果背后的物理原理,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小组学习模式不仅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小组的成功案例以及上述种种成功的案例表明,小组学习模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显着的作用。

当然,在引导学生“内卷”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度,避免过度竞争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学生们可能会陷入一种不健康的竞争模式,导致身心疲惫和学习兴趣下降。因此,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他们能够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内卷”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己。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这些优势和潜力。此外,我们还应该强调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总之,引导学生“内卷”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让他们在适度竞争的同时,学会合作与分享,实现共同成长。

总之,通过建立学习小组,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适当的“内卷”成为推动他们进步的动力,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教育方法。在这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氛围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并实践这种教育方式,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