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后,他向负责指挥的一位领导提出使用电台的需求,希望能联系上更多资源。
面对侯大林的要求,指挥官问道:“你打算联系哪个单位?可以调来什么样的支持?我们现在的通讯非常紧张,所有的通信都是按紧急程度优先排序的。”
侯大林坚定地答道:“我想要联系阴山地区的二分站,那里是一个专门制造机械设备的企业,尤其是矿山装备方面。
我希望他们能紧急调派重型机械,如吊车、凿岩机和空压机,哪怕是千斤顶也可以大大提高救援效率。
在这种时候,每一分钟都意味着生命。”
听到这番话,指挥官严肃地点点头,“这是真的吗?他们多久能送达多少物资?”
侯大林回应说还需要进一步沟通,但他相信该地区的重工业实力可以满足所需。
“请您立即帮我发送 ** 吧。”
指挥官当即同意,并将这个申请排在最前。
仅过了十几分钟,回复便传回了现场:首批支援一小时内启程,二十四小时后抵达。
侯大林将这则消息递交给了指挥官,对方显然为这次远程支援的速度感到震惊——上千公里的距离在短时间内得到承诺,体现了无比的决心与能力。
实际上,在接到请求后,当地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不仅调动了足够的车辆装载设备,还紧急联系了工程兵确保运输道路的安全通畅。
整个过程中展现出了高度的协作精神和服务效率,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完成。
接下来的日子里,救援队伍不断扩大,随着大批医疗物资和支持人员陆续抵达现场,药品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部队带来的储备很快耗尽,急需额外补充。
正当大家为此发愁之际,侯大林想到自己手中还有卫星电话这样一个利器,并借此联系到了远方的朋友求援。
“尽快协调所有能用的医疗物资和设备送至灾区!”
侯大林向远在城市的联系人佟慧传达了这个紧急任务,“这里有严重的灾难正在发生,情况极其危急,每一个药品包都是救命稻草,请务必尽快处理!”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战中,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地争取哪怕一丝希望,而科技和友谊也成为这场斗争中的有力武器。
“那我立即以你的名义安排dL医疗公司准备物资。”
李梅果断地说,她清楚此刻优柔寡断没有任何意义。
“对了,你让 ** 去联系我们驻外机构的人,尽量通过个人名义捐赠。
我们以前捐助过ct机,看看能否模仿那个模式,行得通的话最好不过。”
侯泽华说完叮嘱,电话随即中断。
“这破手机真是差劲!”
他不满地把卫星电话扔回储物袋。
两天后,载满药品与医疗器械的第一批飞机抵达首都机场,侯泽华加入运输车队直接将物资送往受灾地区。
此后每隔一日都有飞机送来更多补给。
尽管一架飞机容量有限,能携带的物资不多,但这份心意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其中一些新型医疗器材,确实在救援工作中发挥了显着作用。
光这一点就让侯泽华觉得多年努力并未白费。
……
半个多月后,当侯泽华带着他的团队返程时,随行多了几名孤儿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