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一诗镇万古(2 / 2)

王富贵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我曾经遭受的痛苦,你根本一无所知!”

中山靖王气的浑身肥肉乱颤,大声呵斥道:“放肆!不管怎样,这都不是你背叛皇家的理由!皇家的尊严不容践踏,你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罪不可赦!”

王富贵心中的怒火彻底被点燃。

他毫不畏惧地直视着中山靖王的眼睛,大声怒斥道:“尊严?你还知道尊严?我从小备受欺凌,母亲因为我的缘故,也被人害死。你身为父亲,却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在你眼中,所谓的皇家尊严,比你的妻儿都重要。”

“这些年,我在王府受尽了冷眼与嘲讽,你又何曾为我出头过?”

中山靖王被王富贵的话噎得说不出话来,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但他仍强词夺理道:“你这是狡辩!皇家的规矩不能破,你若乖乖听话,何至于此?”

王富贵冷笑一声,眼中满是不屑:“规矩?你们这些所谓的规矩,不过是用来压迫我们这些人的枷锁。今日,我便要挣脱这枷锁。从现在起,我与你割袍断义,再无瓜葛!”

说罢,王富贵猛地撕下自己衣袖,狠狠扔在地上。

中山靖王勃然大怒,他气得向前跨出一步,指着王富贵吼道:“你……你竟敢如此!你这是自绝于皇家,必将受到严惩!”

王富贵冷冷地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如今我们已经是陌生人,如果你再敢放肆,就别怪我心狠手辣了。别以为我还是当年那个任人欺负的王富贵,我现在有大哥撑腰,你若再敢乱来,我定让你后悔莫及!”

中山靖王脸色阴沉,他死死地盯着王富贵,心中虽有万般不甘,但忌惮于李长夜的实力,他知道自己此刻无能为力。

僵持片刻后,中山靖王冷哼一声,甩了甩衣袖,只能灰溜溜地退去。

李长夜在一旁满意地看着王富贵,心中暗自点头。

李长夜环顾四周,如鹰隼般锐利的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随后仰天长笑,笑声张狂肆意。

他高声喝道:“难道大炎朝廷,这人才济济的朝堂之上,竟无人敢再与我比试了吗?”

他的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在每一个人的心头,让在场众人心中皆是一凛,气氛瞬间变得压抑而紧张。

就在众人被李长夜的气势震慑,无人敢应声之时,从人群中缓缓走出三人。

为首的是一位身着锦袍的中年大臣,他面色凝重,眼神中虽有惧意,但仍带着一丝决绝。

跟在他身后的是一位年轻的官员,神色略显紧张,紧握着拳头,试图给自己壮胆。

最后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目光沉稳,手中握着一把折扇。

中年大臣率先开口,声音虽微微颤抖,但仍努力保持镇定:“李长夜,我等虽知你诗词造诣非凡,但我等也愿一试。”

李长夜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既然如此,便开始吧。”

中年大臣清了清嗓子,率先吟道:“月照高楼静,风吟古木悲。愁心随影动,残梦伴星驰。”

李长夜听完,轻轻摇了摇头,脸上的笑容未减,却带着几分嘲讽:“意境尚可,只是遣词造句稍显生硬,缺乏灵动之感。”

说罢,他不假思索地吟诵起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简洁明快的诗句,宛如一股清泉,瞬间在众人心中流淌开来。

简单的二十字,却将客居他乡之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众人听后,纷纷露出赞叹之色,与中年大臣的诗相比,高下立判。

中年大臣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身形摇晃了几下,险些站立不稳。

年轻官员见状,心中虽惧,但仍硬着头皮站了出来,鼓起勇气说道:“我来一试。”

他深吸一口气,吟道:“晚月挂林梢,清辉洒径遥。虫鸣惊宿鸟,云影弄春潮。”

李长夜微微皱眉,毫不在意道:“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诗一出,年轻官员叹了一口气,无言以对。

最后,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上前,他轻轻挥动折扇,不紧不慢地吟道:“月满关山路,霜寒草木凋。征人思旧里,战马忆前朝。烽火连边塞,笳声动九霄。何时归故里,把酒话渔樵。”

李长夜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此诗立意颇高,只是韵脚稍显牵强,未能达到浑然天成之境。”

紧接着,他神色庄重:“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的,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三首诗一出,三位挑战的大臣顿时面如死灰。

他们深知自己的才学与李长夜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

在绝望之下,中年大臣率先拔剑,高呼一声:“罢了!”便自刎而死。

年轻官员和老者对视一眼,眼中满是绝望与无奈,也纷纷拔剑自刎。

鲜血溅洒在这华丽的太和殿中,血腥之气瞬间弥漫开来。

而李长夜凭借着这三首诗,又赢得了大炎皇帝的三个宠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