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吕宋特区(1 / 1)

不明不清 第十个名字 1005 字 6个月前

洪涛带着陆军入驻锦州城不到五日就迎来了喀尔喀五部首领炒花、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和林丹汗的使节,带来了蒙古诸部的祝贺和善意。
他们异口同声的指责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穷兵黩武,一直在骚扰蒙古各部和大明边墙,罪大恶极,罄竹难书。只是鉴于各部人单势孤,各有各的麻烦,全都腾不出手去与之抗争,这才差点养虎为患。
幸得大明皇帝英明神武,武功盖世,率领神兵出关一举平息了叛乱,不光为大明造福,也恩泽了蒙古诸部。
做为回报,与女真领地接壤的各部,以及林丹汗都将响应皇帝的号召,马上点齐兵马,对向北逃窜的女真溃兵予以追剿,势必不能再放虎归山了。
洪涛自然不会揭穿他们险恶的用心,就好像从来不知道开战之前蒙古各部与女真人眉来眼去,甚至放任其通过领地攻击大明边塞的事情,高高兴兴的称赞了蒙古各部申明大义,朕心甚悦。
搞完了这套表面文章,接下来才是戏肉。蒙古各部之所以这么积极派人来向大明皇帝表忠心,一部分是迫于形势,毕竟能把女真八旗精锐一举击溃的大明强军就摆在家门口,谁也不敢说大明皇帝就不会热血上头,再来次北征。
一方面也是看到了檄文里所说的榷场,闻到了利益的味道,才马不停蹄的跑过来看看是不是真的,自己又能分到多少好处。
好处自然是有的,和檄文里说的一样,大明皇帝要把锦州做为大明与蒙古各部的榷场,允许各方商队在此经营。至于说管理权嘛,大明皇帝出奇的大度,一点不要,全让给了蒙古各部,甚至还给女真人留下一个席位。
按照皇帝的意思,锦州城谁也别占,也谁也不能不占,愿意加入榷场的部落都算一份,每家拿出同样的人手组成商会,用协商的办法共同经营、保护这座来之不易的榷场。
女真人如果肯低头服软承认错误,顺便把努尔哈赤这个主犯交给大明朝廷处置,那女真各部与大明就还是朋友,既往不咎!
不过做为让步的回报,大明朝廷要在锦州以南的海边建造一座码头和军寨,并且完全由大明军队镇守,周围二十里不允许外人随意进入。
这个提议马上赢得了蒙古各部使节的齐声称赞,如果不是洪涛一再推辞,他们还要送个英明汗的称号。码头和军寨自然也是一口答应,只待回去禀报完首领和大汗马上就开始实施!
到底蒙古各部会怎么安排锦州商会,女真内部会不会因此而产生内讧,洪涛全不管了,留下李如樟和丁顺以及前卫、工兵卫,自己率先登上海运衙门的武装货船,连夜起锚驶向了大沽口。
没有入城仪式、也没有满街欢庆的民众,打了大胜仗的景阳皇帝比打了败仗还灰溜溜,三天之后就坐着轨道马车抵达了朝阳门,然后在海户司和御马监的护卫下一头钻进紫禁城,连续两天没露面。
太累了,不光身体累,心更累。这趟出征是洪涛穿越多少次以来最没把握也最操心的一次,没有之一。
军队是他建立的,但不是他亲自训练的,中间转了至少一道手。即便李如樟经常请示汇报,东厂和锦衣卫也没少打小报告,依旧还存在很多不合心的地方。
而带着这么一支军队出征,不确定性肯定会增加。好在武器不会骗人,发挥出了应有的威力,才没临阵掉链子,不过还是让努尔哈赤带着三万多八旗精锐跑了。
假如心里能再有底些,行动再大胆些,他们就跑不掉,全得留在辽西走廊,也就不会再有什么锦州商会和既往不咎。
借着全歼女真精锐的士气,至少要再往北走一走,把喀尔喀五部先打残。理由很简单,谁让你看不见女真军队从领地上通过呢。拦不住还没有及时通报,那就是一伙的。谁不服谁就过来试试,看看是马蹄子硬还是炮弹硬。
连着在寝宫里抱着皇后腻乎了两天,洪涛才收拾心情,穿戴整齐,迎着清晨的朝霞坐上了奉天殿前的御座,在大朝会上以胜利者的姿态俯视满朝文武,再通知他们:小吕宋不光打下来了,还要纳入大明版图,谁有反对意见!
此时就算沈鲤和沈一贯都在朝堂,东林党与浙党也正值巅峰,面对得胜回朝的皇帝也无法抗衡。他们一贯的做法是不让皇帝拿到兵权,更不让皇帝获得军功,既然这两点都没做到,再想压制就等于自不量力。
自古以来没有一位能征惯战的皇帝会被朝臣所左右,除非战败了。虽然说小吕宋在什么地方很多朝臣都不太清楚,可是皇帝非说要纳入版图,也只能先从命。
不过有一件事朝臣们还是可以办到的,那就是谁都不主动请求去小吕宋赴任,即便皇帝点名了也是能拖就拖、能病就病。反正一句话,谁爱去谁去,咱不去。
小吕宋呐,比琼州府还远几千里,又孤悬海外,当地除了少量华商之外大多都是土著,茹毛饮血刀耕火种,吃不吃人肉都难讲。
气候常年湿热,大风来了能把房子刮倒,大雨来了能下半个月不停。到处都是树林野兽,连路都没有几条,标准的烟瘴之地。去那种地方做官还不如回家种地,老子十年寒窗好不容易金榜题名,不是拿来和野人拼命的!
“既然众卿家都对此地不熟,提不出什么远见卓识,又推荐不出治理能臣,那朕就只能勉为其难亲力亲为了。叶向高,你来拟旨,建吕宋特区,重置南洋总督,治所马尼拉城。
擢广东左布政使左光斗为南洋总督,总理吕宋特区一切政务。擢广东都指挥使李如梅为吕宋总兵,总理吕宋特区一切军务。增置马尼拉海关,今后吕宋特区的军政事物均由司礼监与总参谋部转呈,不必经六部之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