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虎啸龙吟,秋风五丈原(2 / 2)

李福深知此中复杂,却又不敢多言,只得默默记下。

在秋风瑟瑟的五丈原军营深处,诸葛亮的营帐内烛光摇曳,映照着他苍白而坚定的脸庞。病榻之上,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心中却仍挂念着蜀汉的未来与北伐的大业。于是,他召来了自己最信赖的弟子——姜维。

姜维步入营帐,见恩师诸葛亮气息微弱,眼眶不禁湿润。他快步上前,跪倒在床榻边,声音哽咽:“丞相,维在此,有何吩咐?”

诸葛亮勉强睁开眼,目光中满是对姜维的期许与信任。“伯约啊,我知你智勇双全,乃是我蜀汉之栋梁。我此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完成先帝遗志,北伐中原,兴复汉室。如今,我将这北伐的重任,托付于你。”

姜维闻言,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郑重地磕了三个头,誓言旦旦:“丞相放心,维定当竭尽全力,继承丞相遗志,北伐中原,不辱使命!”

诸葛亮微微一笑,似乎对姜维的回答十分满意。他示意身旁侍从取来一本泛黄的书卷,那是他耗尽心血编写的兵书二十四篇,凝聚了他一生的智慧与战略。

“伯约,此书乃我多年心血所成,内含兵法精要,你务必熟读精思,灵活运用。它将成为你日后北伐路上的指路明灯。”

姜维双手接过兵书,只觉沉甸甸的,仿佛接过了整个蜀汉的未来。他眼中含泪,再次拜谢:“丞相大恩,维没齿难忘。定当不负丞相厚望,勤学不辍,以报丞相知遇之恩。”

诸葛亮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抹欣慰的光芒。随后,他缓缓闭上了眼,仿佛所有的牵挂与忧虑都随着这一闭而消散。营帐内,一片寂静,只有姜维压抑不住的抽泣声。

随着诸葛亮的病情日益沉重,他终在五丈原军营中与世长辞,留下了一段传奇与无尽的遗憾。

不久,消息传遍军营,蜀军将领们纷纷赶来,见诸葛亮已安详离世,无不悲痛欲绝。

他们跪在营帐外,齐声高呼:“丞相!丞相!”声音响彻云霄,充满了对诸葛亮无尽的敬仰与哀思。

姜维站在人群中,望着恩师的遗体,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仅要完成诸葛亮的遗志,更要肩负起整个蜀汉的命运。他暗暗发誓,定要让北伐的旗帜,在中原大地上高高飘扬,以告慰丞相的在天之灵。

消息传回成都,举国震惊,刘禅悲痛欲绝。而另一边,诸葛亮并未让军中二号人物魏延参与遗命部署,只是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由此引起了魏延和杨仪的火拼。

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

姜维,这位年轻的将领,夹在两位前辈的恩怨之间,左右为难。他深知,此时唯有以大局为重,才能避免更大的灾难。于是,他竭力劝说双方,希望他们能够放下私怨,共同为蜀汉的未来着想。

然而,历史的洪流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魏延与杨仪的火拼,最终导致了魏延的败亡,也为蜀汉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经殒没,率军追击,姜维击鼓整军,做出击状,司马懿不敢进攻,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后来也被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

虎啸龙吟悄然落幕,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他的离世,不仅标志着蜀汉北伐的彻底失败,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而司马懿,在得知诸葛亮逝世的消息后,心中也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他敬佩诸葛亮的才华与忠诚,同时也意识到,因为诸葛亮的存在,司马懿才得到重用,随着这位宿敌的离去,自己也将被雪藏或者被曹睿处死,一时间心情忧郁,与司马师和司马昭讨论今后家族的生存。

在五丈原的战云渐渐散去之时,远在魏国都城的司马懿,坐在书房内,手中把玩着一枚棋子,却迟迟未落下。窗外,春风拂过,带来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凉意,正如他此刻的心境。

“父亲,前线传来消息,诸葛亮……病逝了。”司马师步入书房,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深知这个消息对父亲意味着什么。

司马懿闻言,手中的棋子轻轻落下,发出清脆的声响,却也似乎是他内心情感的一次释放。“哦……”他轻叹一声,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那个与他斗智斗勇多年的对手。“孔明啊孔明,你终究是走在了我的前面。”

司马昭紧随其后,步入书房,见父亲神色复杂,心中也不禁暗自揣测。“父亲,诸葛亮的离世,对魏国而言,无疑是一大喜讯。但孩儿也知,这对父亲您……”他欲言又止,担心触及父亲敏感的神经。

司马懿抬头,望向两个儿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你们长大了,能看出这其中的微妙。诸葛亮的才华与忠诚,我向来敬佩。他的离世,对魏国而言,确实减少了一个强大的敌人,但对我司马家而言,却也是一场未知的考验。”

他站起身,缓缓踱步至窗前,望着外面的天空,继续说道:“因为孔明,我得以在朝中立足,甚至被重用。他的存在,让我有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我成为了陛下的心腹大患。如今,他走了,我的位置,又能稳固多久呢?”

司马师与司马昭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担忧。“父亲,我们司马家世代忠良,定能度过此难关。”司马师坚定地说道。

“是啊,父亲。我们兄弟二人定当竭尽全力,辅佐父亲,守护家族。”司马昭也表态道。

司马懿转过身,看着两个儿子,眼中闪过一丝温暖。“有你们在,我司马家何愁不兴?但记住,未来的路,需要谨慎再谨慎。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自保,更要为家族的长远打算。”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孔明虽逝,但他的智慧与谋略,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此为鉴,不断壮大自己,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挑战。”

在魏国都城洛阳,春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带来一丝温暖的气息。此时,曹睿,这位年轻的魏国皇帝,正坐在龙椅上,手中紧握着一份来自前线的密报,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诸葛亮,他死了,他终于死了,那个让朕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对手,终于……离世了。”曹睿的声音微微颤抖,但更多的是一种解脱与释然。他抬头望向殿外,仿佛能看见那片曾经被诸葛亮阴霾笼罩的天空,此刻正逐渐放晴。

“传旨下去,今年全国减轻赋税,以庆祝这一大喜讯!”曹睿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显得格外有力。他深知,诸葛亮的去世不仅意味着一个强大对手的消失,更是对魏国百姓的一次恩泽,是他们多年来饱受战乱之苦后的一丝慰藉。

随后,曹睿召来了自己最信赖的妹妹——曹绫。曹绫不仅武艺高强,更有着不输男子的智慧与胆识,是曹睿心中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皇妹,你可知,那诸葛亮已经……”曹睿话未说完,但眼中的笑意已足以说明一切。

曹绫闻言,心中也是一阵轻松,但她并未完全放下戒备。“陛下,诸葛亮虽逝,但蜀国仍有诸多能臣猛将,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她的话语中既有对现状的清醒认识,也有对兄长可能产生的轻敌之心的提醒。

曹睿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皇妹所言极是,但诸葛亮的离世,无疑为我们消除了一个最大的心腹大患。如今,朕再也不用过分依赖司马懿那老狐狸了,他虽有才,但心思深沉,难以捉摸。”说到这里,曹睿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司马懿能力的认可,也有对他可能构成的威胁的忌惮。

“至于蜀国,朕已有了新的打算。等到时机成熟,朕要亲自率军,一举攻克蜀地,完成先父先祖未竟之业,让天下再次归于一统!”曹睿的话语中充满了豪情壮志,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天。

曹绫见状,也深受感染。“陛下英明,臣妹愿随陛下出征,共赴疆场,为魏国开疆拓土,建功立业!”

兄妹二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信任,让整个大殿都充满了温暖与力量。他们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彼此相伴,有魏国的万千将士齐心协力,打败蜀国,指日可待。

刘禅为诸葛亮举办了葬礼,并按照诸葛亮的遗愿把他葬在定军山那里,人事安排也遵从遗嘱,让蒋琬担任大将军行丞相事,费袆担任尚书辅助蒋琬,董允在宫中担任谏议大夫。其余文武按功过给予升迁或贬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