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振兴造船业(2 / 2)

清江督造船厂、卫河船厂、宝船厂也是明朝比较重要的造船厂。

其中,清江造船厂位于清江浦南岸山阳、清河二县之间。

因濒临淮水,故以“清江”命名。

清江造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共八十个分厂。

厂区沿运河延绵伸展,总长达二十三公里,可谓是规模宏大。

郑和下西洋之后。

随着海船需求量减少,龙江造船厂业务萎缩。

清江督造船厂成为了明朝主要的国营漕运造船厂。

嘉靖三年,临清的卫河造船厂部分分厂并入清江督造船厂后。

其常年有工匠不下5000人,每年造船量增至630余艘。

因此,清江督造船厂对明朝的漕运支撑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卫河造船厂,设在临清,是明朝三大造船厂之一。

设立于永乐七年,有十八处分厂。

分厂自总厂所在的南厂街依次展开,东至都司庙,长2.5公里。

卫河造船厂主要制造用于海运的遮洋船以及山东、北直隶等北方地区的内河漕船。

拥有工匠2000余名,平均每年造船289艘。

同时还承担着往来船只的修补工作。

宝船厂,与龙江造船厂同样位于南京,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之一。

最辉煌的时候占地多达1000余亩,开船坞七条。

明朝史载的大型宝船悉数建造于南京宝船厂。

宝船厂也是专门为郑和下西洋打造宝船的地方。

综上所述,明朝时期的造船业和造船技术还是有着非常好的底蕴的。

纵然是因为长期实施海禁政策、资金投入不足、闭门自守、重农抑商等因素的影响。

到了崇祯时期,明朝的造船技术虽然不像明初时期那样属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这时候明朝的造船技术在某些方面依旧保持着较高水平。

就比如水密隔舱等传统技术的传承。

这种技术将船体内部划分成多个相互独立的舱室。

即使某个舱室因意外受损进水。

其他舱室也不会受到影响,从而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和安全性。

这一技术到了崇祯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仍旧具有先进性。

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应用相对较晚或不够成熟。

另外就是船体结构设计经验。

明朝在长期的造船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船体结构设计经验。

对于船体的稳定性、适航性等方面把握的较为准确。

例如福船的底尖上阔、首昂尾翘的设计。

既有利于提高船的速度,又便于在海上作战。

这种设计理念在崇祯时期的造船中仍然有所体现。

还有就是导航技术方面,即使到了崇祯年间明朝在导航方面依旧有一定的优势。

早在宋代,我们就已经广泛使用指南针用于航海了。

到了崇祯时期,指南针技术更加成熟。

此外,明朝航海家还掌握了通过观测星象、地标等方式来确定船舶位置和航向的技术。

这些导航技术在当时对于远洋航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当然了,这一时期明朝造船技术相比于西方短板也非常明显。

西方在船舶动力技术方面逐步取得了进步,开始探索使用更高效的风帆系统。

如多桅帆的出现增加了受风面积,提高了船舶的动力性能。

并且,西方还发明了可调节角度的风帆装置。

能够根据风向的变化及时调整风帆的角度。

使船舶始终保持最佳的航行状态。

而这一时期的明朝船舶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硬帆。

帆种单一,操作不便,且难以充分利用不同方向的风力。

与西方相比在动力性能方面已是逐渐落后。

还有就是火炮装备与海战战术方面。

西方在海战中越来越重视火炮的应用。

战船装备的火炮数量多、威力大。

并且发展出了成熟的舷侧炮技术和炮击战术。

虽然这一时期的明朝也开始引进和应用火炮。

但在火炮的装备数量、威力以及配套的技术设备方面仍有不足。

例如,明朝战船的火炮甲板设计、火炮的固定和装填装置等方面相对落后。

影响了火炮的发射效率和战船的战斗力。

然后就是船舶大型化和远洋能力以及船舶设计的科学性。

相比于西方而言,明朝的造船技术在这些方面也是逐渐落后于西方。

所以,朱由检在提出全面振兴造船航海业与发展强大海军的同时。

也为实现这一国策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取长补短,积极吸收西方的造船技术。

大力鼓励国内造船工匠自主创新的同时,更要不遗余力的引进西方造船技术。

将我们的优势方面继续发扬光大的同时。

也要快速融合西方造船技术的精髓让其为吾所用。

两相融合加上自主创新,催生出更加强大而先进的造船技术。

争取让明朝的造船技术重新走上世界领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