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休战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万历二十一年元月,明朝大军终于正式集结入朝。由于有祖承训败绩在先,此次明廷精选各地精兵,以兵部侍郎宋应昌为备倭总经略主持军务,以李如松为备倭总兵官,提督各镇总兵。在他二人一下,刘黄裳、袁黄为赞画。
挂衔辽东副总兵、实任宽甸堡参将杨元将左军。左军下统参将杨绍先,率领宁前等营兵马一千三百三十九名;总兵标下都司王承恩领蓟镇兵马五百名;广宁右营游击将军葛逢夏领先锋右营兵马一千三百名;保定游击梁心领兵马两千五百名;大同副总兵任自强、游击高异、高策领兵马五千名;南将出身的沈阳游击将军戚金领车兵一千名,合计共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九名。
以保定副总兵李如柏将中军,下统分守宁远左参将李宁、阜新游击将军张应仲领辽东兵一千一百八十九名;宣府游击将军章接领兵马两千五百名;分守丹东参将李如梅领一千八百四十三名;分守倒马关参将(属保定)李芳春领兵马一千名;分守通州参将(属昌平)骆尚志领南兵六百名;大同都司方时辉领兵马一千名;蓟镇都司王问领车兵一千名;宣府游击周弘谟领兵马两千五百名共一万一千六百三十二名。
挂衔山西副总兵、实任海盖右参将马栋将右军,下统游击刘崇正领辽阳、开原兵马一千五百三十四名;原挂衔辽东副总兵、实任分守锦义右参将祖承训领马军一千七百名;原副总兵孙守廉领沈阳马军七百零二;原保定副总兵查大受领宽甸马军五百九十名;蓟镇参将吴惟忠领南兵三千名;蓟镇总兵标下都司钱世祯领蓟镇马军一千;真定游击赵文明领马军两千一;大同游击谷燧领马军一千,共一万一千六百二十六名。
另有续到蓟镇步兵两千八百名,及董一奎等各路应援军,总兵力为五万一千五百八十五名。此次大军五万余,其中骑兵超过三成,又有炮兵(车营其实也是炮兵)再占一成,骑、炮、工三兵种占了全军半数,步兵比例几乎破天荒的只剩一半,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看做是明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次真实体现。
这五万大军既然有一成左右的车营炮兵,那也就是说拥有约五千炮兵,这便使得明军足以携带大量火炮。具体而言,此次明军出动了三十门重型二号炮,一百一十门三号炮以及一百六十门四号轻炮。
目前京华方面正准备着手进行火炮体系进一步革新,不过暂时还在准备之中,因此一二三四号炮的说法还是沿用之前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当中,一号炮最大最重,射程也最远,它只有两种用途,作为舰炮和海防要塞炮;二号炮比一号炮多一种用途,就是用于陆军攻坚,不过这炮对于陆军而言过于巨大,其运输、操作一共需要十名到十二名炮手,不过用于舰炮使就只需要六到七人。这两种炮在此时都算作明军重炮。
轻炮即三号炮和四号炮,其中三号炮由于陆海皆通,实际上更受欢迎,它在海上作为舰炮时只需要三至四名炮手,在陆上时也只需要六到七人,某些时候运输方便则五人也能凑合操作;
四号炮因为过轻,在海上作用不大,京华自己是不装备的,但明军一些近海水军的小船还是有不少配备。至于陆军方面,这种炮虽然携带方便,但威力相对有限,或许是因为铁血男儿都喜欢大而猛,因此陆军更喜欢既不算太重、威力又更大的三号炮,四号炮则大多用给了骑兵配合使用。
毕竟对于骑兵而言,炮这玩意儿一般也没工夫用,偶尔用一用的前提首先是不要太影响自己的行军速度,因此四号炮对他们而言只能算是个“虽非必要,携之无损”的辅助兵器。
这一次明军车营炮兵众多,即便带了这么多火炮,实际上还是有“多余人手”,不过没关系,明军还有不少偏厢车等战车,是用于炮兵阵地保护乃至于全军大营保护的,因此并不嫌多。
朝鲜王李昖终于等来了大明的大军,虽然人数比“百万大军”远远不及,但大家其实都知道所谓“百万大军”只是个号称,大明虽然真的有,但不可能都派来朝鲜——来了你也养不活啊!
李如松可不止是辽东总兵官,他还是“宁远伯应袭”,由于大明爵位极其尊贵,因此李昖不敢怠慢,亲自迎接李如松到来。
一见是朝鲜王亲自迎接,李如松比较满意,谢道:“本帅深知殿下焦虑,特率雄兵助殿下收复失地。宋经略尚未入朝,但已指示本帅可见机行事。”李昖连声称谢。
李如松不喜欢寒暄客套耽误正事,随后立刻便问可联合参战的朝鲜军还有多少。听到伊斗寿回答仅有八千之后,李如松虽然诧异于二十万朝鲜军怎么就剩这点家当了,但也没多说什么风凉话,而是略一思索便表示这八千人可在祖承训麾下协同参战。
伊斗寿建议道:“提督,朝鲜军自有编制,若贸然加入上国大军,编制必会混乱,还是两军配合作战为好。”
李如松一如既往地直接,当即反问道:“朝鲜编入我军协同作战是否让诸位感到伤及自尊?”
伊斗寿答道:“并非如此,值此危局怎会计较自尊,只是突然改变编制,难免有所混乱。”李如松摇头表示不能认可,坚称只需听从指挥便不会混乱。朝鲜王李昖一贯是“事大党”风格(即一切以宗主国马首是瞻之意),连忙令众臣不必坚持,然后李昖再行谢过大明施以援手之后,便请李如松等众将歇息。
李如松走后,伊斗寿与郑澈为编制一事再请李昖三思,李昖颇为不满地道:“为何众卿坚持独立作战,统一号令岂不更加利于战事?”
伊斗寿解释道:“我军数量虽远少于明军,但首先必须关系对等,否则日后必被迫事事听从明军指挥。”
李昖一脸嫌弃地道:“大明本就是上国,我军听从指挥也是理所当然,况且明军数万之众,我军不过八千怎会对等?你等看看明军那万余骑兵,个个甲胄具装,何等威风霸气!更不消说那些大炮,宛如数百头黑铁磐龙,寡人看着都觉得心神摇曳——上国天兵如此,你等竟然奢望对等?”
郑澈再劝:“殿下,我军目前虽少,但收复三都之后,散落各地之军便将陆续会合,现在若听凭明军号令,日后将再难收回兵权。”
伊斗寿亦对此心急如焚,深恐朝鲜受明军胁迫,因此再劝:“是的殿下,此战终归是朝鲜与倭寇之战,明朝仅为援助,战争主导应在朝鲜一方才是。”
李昖稍显无奈,随即反劝:“寡人并不这么想,想当初朝鲜是拒绝倭寇前往明朝而开战,倭寇攻我朝鲜也是为再攻明朝,我军也是服从明朝调度而战至如今,寡人只是替皇上作战罢了,所以你们要说战争主体是谁,那自然是明朝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