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李、赵两家在这关键的时刻,决定携手共进,秉持“举贤不避亲”的原则,将北疆大营的统领之位交由赵德方接任。
至于江南大营,目前世家子弟中尚无合适的人选,便交由天子杨旭亲自安排。有了这个重要的筹码,世家在其他方面的需求想必也能够得到顺利的满足。
夜色如墨,深沉而幽静,帅帐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灯火通明,如同白昼。那些精致的烛台,以黄金为托,白蜡为芯,燃起的光辉跳跃着,洒在帐内的每一个角落,映照着辉煌的气象。
在这华光溢彩的帅帐中,赵天尧、李云泞这爷孙相对而坐,战后的事宜爷孙俩商量完过,赵天尧开始考教起李明阳。他们的谈话内容涉及江山社稷,兵戈策略,也有家国天下,民生福祉。赵天尧脸上的神色随着谈话的深入而愈发凝重,而他的眼神中,也逐渐流露出一种深切的欣赏与认可。
在对话的往复之间,赵天尧发现李云泞的思虑异常周全,每一句话都字斟句酌,每一件事都条分缕析。他的格局之大,视野之远,让赵天尧不禁感叹,如此人才,实属难得。
直至深夜,两人的交谈仍在继续。赵天尧心中暗自赞叹,自己这个女婿真是眼力过人,确实没有看错人。李云泞的才华与智慧,已经远超李、赵两家所有同辈。
第二天,两人商议的结果,立即由信使携带八百里加急令牌,火速将奏折送往京城。
这份奏折的内容极为重要,其大意是:北疆大营统领郭坤,因在战斗中遭受重伤,尚未痊愈,身体条件已不允许其继续担任前线的指挥重任。因此,奏请朝廷将郭坤调回京城,担任兵部左侍郎一职。鉴于北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容一日无帅,故建议朝廷调派担任江南大营统领的赵德方前往北疆,接替郭坤成为北疆大营的新统领。至于江南大营的统领人选,则请皇帝亲自定夺。
此外,奏折中还特别提及北疆大营的黑甲骑统领王彦明,在此次作战中表现英勇,战功卓着,因此请求朝廷对其予以嘉奖,擢升其为北疆大营的副统领。奏折的最后,附上了一批在北疆大营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名单,以及建议朝廷对他们进行功擢升的具体职位。
这份名单中,包含了许多李、赵两家在北疆大营中精心培养的年轻才俊。他们如同播撒在北疆大营的种子,经过战火的洗礼,渐渐茁壮成长。
未来,他们将成为李、赵两家权势的枝蔓,延伸至朝堂的各个角落,成为家族势力的重要支撑。这些精心布局的举措,无疑将为李、赵两家在朝堂上的权柄大树,增添更多繁茂的枝叶。
在等待朝廷回应的那些日子里,李云泞便日复一日地驻足在莫桑的营寨之中,静静地观察着柔然部族辛勤地收集羊毛。他深邃的眼眸中映射着羊毛的每一缕纹理,不时地向部族成员提供着精准的分级指导。仅仅数日之间,他就将羊毛的收购流程、品级规格一一梳理并确立,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制度。这套制度,在后来的羊毛商贸中,成为了长久的遵循。
李云泞沉浸在羊毛生意规范制定的忙碌之中,而朝廷的旨意也在这时翩然而至。正如赵天尧所奏请,朝廷的全部要求均得到了批准。江南大营的统领之位,不出意料地,被天子杨旭钦点了寒门出身的将领吴逸豪接任。
与圣旨一同抵达的,还有户部派遣前来主持互市的官员。李云泞此前承诺的偏关互市,也终于在这一刻拉开了序幕。这片土地,自此将成为羊毛收购的重要枢纽。
在圣旨的庄严宣告下,赵天尧不再迟疑,他与莫桑及其他部落的首领一同整理行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朝圣之旅。李云泞也终于可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