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成王自省,周室复兴(2 / 2)

微服出巡归来后,姬诵立即召集群臣商议。他面色凝重地说:“朕此番出巡,见百姓生活艰难,皆因赋税过重、农桑之事未得妥善治理。朕决定,减免部分赋税,兴修水利,派遣农官指导百姓耕种,提高粮食产量。”

群臣听闻,议论纷纷。一些贵族大臣担心减免赋税会影响自己的利益,纷纷提出反对意见。一位大臣奏道:“陛下,赋税乃国家财政之重要来源,若轻易减免,恐致国库空虚,难以维持国家运转。”

姬诵目光坚定地看着群臣,说道:“朕知诸公顾虑,但百姓乃国家之本。若百姓困苦,国家岂能长治久安?朕意已决,此事当速办。”

在姬诵的坚持下,减免赋税和兴修水利的政策得以推行。他亲自监督水利工程的建设,带领百姓们挖沟渠、筑堤坝。在工地上,姬诵与百姓们同甘共苦,他的身影成为了百姓们心中的希望与依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水利工程初见成效,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粮食产量逐渐提高,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有了改善。

然而,姬诵的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诸侯国对他的新政心怀不满,暗中勾结,妄图对抗朝廷。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囤积粮草、扩充军备,对朝廷的政令阳奉阴违。姬诵察觉到了诸侯们的异动,心中忧虑不已。

“若诸侯叛乱再起,大周必将陷入混乱。朕当如何应对,方能化解此危机?”姬诵在书房中来回踱步,苦苦思索。

他决定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一方面,姬诵派遣使者前往各诸侯国,对那些遵守朝廷政令、积极配合改革的诸侯进行赏赐,赐予他们土地、财宝和爵位,以彰显朝廷的恩宠;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心怀不轨、意图谋反的诸侯,姬诵则调兵遣将,加强边境防御,同时暗中收集他们的罪证,准备在合适的时机予以制裁。

在外交上,姬诵积极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进行沟通与交流。他派出使者,携带礼物,与匈奴、东夷等部落建立友好关系,通过互市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化解了边疆的紧张局势,为大周的发展赢得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岁月流转,姬诵在自我反省与不断努力中逐渐成长为一位成熟稳重的君主。他的改革举措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大周的国力日益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各地的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姬诵率领群臣前往太庙祭祀。他身着华丽的祭服,神情庄重肃穆。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姬诵献上丰盛的祭品,上香、叩拜,心中默默祷告:“先王在上,朕承蒙庇佑,得以治国兴邦。朕定当不忘初心,继续砥砺前行,使大周繁荣昌盛,万代不衰。”

祭祀完毕,姬诵站在太庙前的广场上,望着眼前一片繁荣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先王的遗泽、群臣的辅佐和百姓的支持。而他,也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谨慎的态度,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书写大周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