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投降(1 / 2)

汉月当空 赵金生 1619 字 2个月前

这个时候,援赵楚军也传来好消息,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章邯率本部人马投降项羽了。

章邯堪称秦帝国的战神,从咸阳出关以来,身经百战,虽然偶有败绩,但每每都能从危局中闯出一条生路,然后疯狂反扑。无论是楚军还是魏赵联军,亦或齐军都吃过章邯很多苦头。

巨鹿城被项羽解围后,王离军遭遇大败,长城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但章邯所属近三十万大军并没有多大的损失,秦军实力仍然完整保留在章邯手中,并且从实力地位出发,还略占优势。章邯驻军仍在棘原,项羽则驻军在漳河南岸,两军隔岸相持,谁也没有发动进攻。

章邯与王离率领秦军主力四、五十万大军围困小小的巨鹿城,竟然被各路义军打败,王离被俘,间涉自杀。

消息传到咸阳,二世震怒,派官员斥责章邯。按正常秦律来看,章邯作为主帅,肯定要被问责。惊恐不已的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奔赴咸阳,一来想对朝廷作一番解释,二来试探朝廷的态度,是否还信任自己,如果要问责,力度有多大,能否将功抵过等等。

前面介绍过,就在巨鹿之战际,朝廷发生了重大变故。李斯和赵高两大权臣的斗争十分激烈,最终,李斯被赵高设计谋害,腰斩于闹市,而赵高则取而代之,成为秦王身边的最高权力者。

长途跋涉的司马欣赶到咸阳,他知道朝廷里掌握实权的是赵高,于是便求见赵高,试图通过赵高打通关节。

赵高让司马欣足足等了三天,一字不回,一面不见。

连个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司马欣越想越怕,这摆明了朝廷已经完全不信任章邯了。既然如此,还等什么,难道要等赵高来捉拿自己吗。司马欣想通了这个事后,迅速做了决定,走!

司马欣傻傻的在咸阳等了这么多天,赵高不知出于什么心态,不理不睬。等发现司马欣已经跑路后,赵高方才醒悟过来。司马欣来的目的再明白不过了,朝廷这个姿态对章邯的不满已经表露无遗,如果让司马欣逃回棘原,恐怕会激起章邯反叛的决心。所以司马欣前脚刚离开咸阳,赵高后脚就派人去追他。

只不过司马欣总算学乖了,他知道赵高奸诈、阴险且毒辣,一旦知道他逃离咸阳,一定会派兵追杀自己。于是,司马欣没有按原路走,他改道跑回棘原,躲过了赵高的追兵。

司马欣回到棘原,将事情的经过给章邯做了汇报,末了,他对章邯说:“赵高高居禁中,用的下人不可能有所作为,现在作战,如果我们胜利了,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功劳;如果没有胜利,免不了被处死,将军你要想清楚,寻找一个稳妥的办法来啊。”

章邯犹豫了。司马欣的话不无道理,自己为秦帝国拼死拼活,险些挽救了秦王朝败亡的命运,如今奸臣当道,擅杀忠良,自己不是赵高的亲信,无论战争的胜负,结果都逃不出被诛杀的下场。

手中这几十万大军师自己保命的本钱,但朝廷不给予支持,他也无法抗衡项羽的联军。时运不济,英雄迟暮,章邯急得六神无主。

在章邯与义军相持不下,以及秦廷内部矛盾重重之际,赵国大将军陈余审时度势,给章邯写一封劝降信。

他从秦国著名的将军白起说起,白起曾率军南征楚国的鄢城与郢都,北战赵国,为秦国攻城占地无数,然而却被害赐死;然后又举了蒙恬的例子,他曾率军北驱追赶匈奴,保卫了边疆,开拓了榆林地区几千里的土地,也还是被囚禁于阳周赐死。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功劳太多太大了,秦国不能按照其功劳大小来分封,于是就借故把他们杀害了。

陈余接着分析说,将军担任秦国大将已三年了,战争中折损的兵将数以万计,而诸侯与义军并起,日益增多。赵高在朝中专权,向来只会对上蒙蔽、献媚秦二世。

如今战局危急了,他害怕被秦二世胡亥怪罪遭诛杀,一定会想用将军来推卸他的责任,将军你长期在外行军打战,而赵高与你多有过节,时间久了必然对你使坏。这样你有功劳会被诛杀,没功劳更是要被诛杀的。并且,天要亡秦,天下人都看得很清楚了。你要早作决定啊。

章邯本就很纠结。他是秦国人,投降就是叛国,这个心里门槛他越不过去。不投降吧,内外交困,特别是朝堂之上,赵高的威胁让他如芒在背。

想来想去,章邯决计先派个使者去项羽那里谈谈条件。若是谈得好,就降,谈不好,那就只有拼到底了。于是,章邯派军候始成前往项羽营中,请求谈判投降的事宜。

这次试探没有成功,项羽得知始成来意,破口大骂:“章邯杀我叔父,不共戴天之仇未报,我正想取他首级,祭拜我叔父。他居然还敢请降,本来要先把你杀了,现在暂且饶你一命,借你的口回去告诉章邯,速速受死还可以保你全军性命。”说完喝令左右把他赶了出去。

项羽不会给他机会。项羽不愧是战神,巨鹿之战,以少胜多,全歼王离军团。章邯固守棘原,以为项羽会喘口气,他这里以逸待劳,晾他项羽的疲惫之师不敢对棘原发起进攻,哪知道项羽指挥诸侯联军反复冲击章邯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