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即在今天的山西太原一带,当然,也有人说是在山西南部的翼城、绛县一带。这个我们不纠结了,反正这是一块挺好的地方,地处黄河、汾河以东。要纠结的是,这个一百里,是什么概念?
按周制,以8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古代的一步相当于现代的0.231米,一里也就相当于现在的415米左右。到了清光绪年间,以五尺为一步,两步为一丈,180丈为一里,一尺相当于现代的0.32米,一里就等于576米。
民国时,具体是讲1929年时,政府嫌一里为576米麻烦,干脆去掉了尾数。于是形成了现在我们都知道的一里即500米,这个里便成了华里。
那当时唐国这个100里,难道是按长度来算么?还是东西100里,南北100里,占地一万平方里?
这样的计算方法肯定有问题,因为当时所谓的诸侯国,并非是现在我们概念中的国家,而是指一个城邑。占地一万平米里的城市,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的,甚至现代社会,也是没有的。
笔者认为,当时的这个封国50里的里,不是指长度单位,可能是指人口数量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即,一里相当于二十五户。
从分封的意义来讲,当时全世界的土地那么多,有大量的不毛之地。但人口却极为缺乏,相比于土地,人口的意义更大。天子要封给大臣的,应该是按人口计量的土地,即100里相当于分给大臣2500户的人口。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当时唐国是一个食邑二千户多点的诸侯。
关于封地,按周礼,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相对应的土地是公侯皆百里,伯爵七十里,子男五十里。那天子自己直属的有多少呢?天子是一千里。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从土地所有权角度讲,全天下的土地都是周天子的。这里讲的是周天子的直属土地。
在周王朝朝廷中的卿大夫也是有食邑的,卿的食邑相当于侯爵,即百里封地。大夫可以享受到相当于伯爵那样的封邑,七十里。有的小小国,不足五十里,天子的法眼也不想看到,或者说天子根本管不过来,那便指定由附近的大诸侯去管理。这种小小国,便叫附庸国。
当然,到后来,许多附庸国哪里还需要周天子指定,而是由大诸侯自己奋斗来的。具体途径嘛,就是强食弱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