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儿就这么过去了,看得出来,经常出门的八一厂的众人对这些都不怎么在乎了,孟凡思索了一番也就不再将他放在心上,毕竟,自己还是有些保命的底牌的。
接下来的旅途就比较平静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发生,众人就这么安安稳稳地到达了目的地。出站之前,孟凡还在想着该如何到达下一站,没有想到,任导他们早就联系好了当地的部队,直接开车送他们到达了孟凡当初采风去过的一处村庄—冉庄。
村长他们早已经接到了上级的消息,说是京城里要来一批人到他们这里考察地道站的遗迹,甚至有可能在这里拍电影,是十分的很高兴。
去年的时候有个京城来的姓孟的大作家就来过,回去之后就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还特意将报纸和全村人的照片给寄了回来。村里面特意出钱让人去县城,把这两样东西裱了起来,还特意将照片上的人的名字都标在一张纸上,放在照片边上。
他们虽然不懂什么是历史,但是他们觉得,这种光荣的东西,都得给子孙后代传下去。
这次听说京城又来人了,村子里把一些库存的粮食都准备了出来,虽然日子过得很苦,但是说实话,三年灾害的第一年,农村的粮食还是可以的,可能有人会说,三年自然灾害之前,大锅饭就已经浪费了很多粮食。但是呢,大锅饭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想的那么不堪。
58年的时候,由于“大炼钢”运动的开展,上千万人集中起来炼钢,而上面的任务又很紧迫,因此要生产提高效率,提高生产效率落到实处就是集中统一管理社员的吃饭问题。
在家管生活的人都知道,中午做一家人的饭菜,花的时间怎么赶也不会低于半个小时,社员回家的路上还要耽误一些时间,这一来一回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会影响到任务的完成。
因此,人民公社办起了公共食堂,包揽了社员的吃饭问题,不需要回家开火做饭,到点就在公共食堂打饭吃。
既然大家都吃公共食堂,那么家里的锅碗瓢盆也就用不着了,而炼钢铁本的原材料本就不足,于是有些公社让社员把锅碗瓢盆都捐了炼钢。
走到这一步,那就只能吃大锅饭了,社员把生活用具都捐了,当然要对他们的吃饭问题包到底,因此生产和生活都彻底实行“大锅饭”了。
公社社员一起出工,集体劳动看似有滥竽充数者,但是实际上每个社员是按劳动记分。
那个时代的人,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大家也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会让不干活儿的人也享受一样的收益分配呢?
因此,当时记分是大家来评定,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周围跟你一起干活儿的人一起来给你打分。否则,公布一天工分的时候,干多干少工分一样的话,立刻就会有人提出异议。不要以现在人的品行去对比那个时代。